工作、工作、工作……
许多人又将开始一轮寻寻觅觅。
无论是沉默的等待还是主动的出击都反映了竞争的残酷和现实的冷峻。
无庸讳言,有人每天都在生存压力和就业期望构成的喜怒哀乐夹杂甜酸苦辣滋味中度日如年。经济是在快速发展着,可偌大的社会,为什么又偏偏缺少能容纳自己释放能量体现价值的平台?
在过去,毕业既失业、就业又歇业,仿佛对许多人来说是件遥远的事情。
如今,它就活生生的存在于现实生活中,甚至发生在自己身上。
那么,我们应该怎样找工作呢?
在《强者更强》的一本书里,曾讲道日本有句叫做“滚石不生苔” 的谚语,美国也有类似的说法。但是对这句话的解释,美日之间有很大的差异。
日本所谓的“滚石不生苔”是指不在一个地方稳定下来而一直四处打转的话,就不会得到现实的收获。这里的苔指的是经验、资产、技巧、信用,等等。
美国这句话的意思却完全相反。
它是指一直转动的石头才不会沾附青苔。这里的苔指的是僵化的思想和行为模式。对于有能力、一直创新进取的人而言,保持现状就意味着发霉。
由此可以看出,美日之间对于换工作的看法,差异竟是如此之大。
这既反应出东西方特有的文化差异,也反应了面对换工作时人们的矛盾心理。
人们的第一份工作并不一定是最理想的,也不一定是最合适的。特别是刚走上社会开始工作时,人们都还年轻,对自身、对社会缺乏深刻的了解,这时的选择很可能并不准确,况且,也没有那么多理想的工作供你选择。
大多数人对自己的工作都有一些厌倦,但真正转换工作的人却并不多,为什么?
就是因为很多人发现换工作并不那么容易。
正如前面谚语的日式解释所说的,一个人从原来的工作离开去从事新的工作,他的损失是相当大的,如多年来他所积累的资历、职位、经验和人际关系网络,等等,也就是说,过去花费在这份工作上的时间成本可能变得完全无用了。
另外,人都是有行为定式和心理惰性的,到了一定年龄,经验也许增长了一些,但锐气却消磨了不少,这也是一种资源的损失,也能使得很多人缺乏面对新挑战的勇气和决心。
人生,真的在一边是海水一边是火焰中浸润和煎熬。有时候,面临压力和挑战,我们常会陷入一种进退两难境地而瞻前顾后,谨小慎微的传统理念和惯常做法所具有的顽固性使我们不得不面对双重困惑。
------为了使我们的成功资源更具有成长性,需要换工作;
------为了使我们的成功资源不被削减,不要换工作。
面对这一难局,该如何选择呢?
古人说过:三思而后行。
同样面对任何问题,著名品牌营销专家、蓝哥智洋国际行销顾问机构创始人于斐老师认为,应该客观审慎的结合自己的综合优势和掌握资源,权衡利弊,然后作出判断。
这一难局的焦点是:资源的成长性和资源的消耗之间的矛盾。
那么在决定是否换工作之前,你要问自己几个问题:
一、我的本行是否发展空间有限?是否已经没有多少资源增长的空间?
二、我是否真的喜欢(或不喜欢我的工作)?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一个人长期从事着他所厌倦的工作,不但难以从中得到乐趣,也难以取得大的成就。
三、对新工作,我是否真的了解?能否确定它所实现的资源增长大大超过原来的工作?
四、对这一转换给我和家人生活造成的影响,是否能够承担?
经常收到国内外一些朋友发来的请教或咨询邮件,他们有事会很好奇,我们不断的在一些财经媒体和专业网站上看到你写的文章,语言犀利,观点独到,真正受益匪浅。想想你自己创业成立的蓝哥智洋国际行销顾问机构也很有名,照理工作这么忙,怎么会有时间坐下来不断有新鲜内容出炉呢?
的确,这是桩苦差事,但他们不知道,我每天是要看大量的国内外的书籍与资料的,并且还要及时整理自己的思想和观点,显然这要占去我相当多的时间,以至于我每天的睡眠时间也就五个多小时,但自己常常乐在其中,丝毫不感到劳累和疲倦,可能这与我们自身的积极心态和从事喜爱的工作有关。
说起来,我是比较勤奋的一个人,一年中很多时候虽然在天南海北出差,但不管在哪里,再忙再累看书和学习已经成为了我每天必需的习惯和生命中的一部分。正因为有这样一种基于快乐感受上的良好坚持,所以,我会让自己的每一天都活出一份从容和精彩。
记得有位美国人名叫弗兰克·B·吉尔布雷斯,他和夫人共同写了一本《勤奋的人未必成功》的书,书中不就例举了许多看似勤奋的人士但其结果过得并不快乐和成功,为什么?除了工作方法和理念需要改进外,还与他们自身被动的心态有关,在这方面,我要好多了,因为喜欢自身的工作,再苦再累也值得。
有时候一旦,你知道你想要做什么,事情就好办了。接下来就去下定决心,然后尽全力让自己的生活有所改变,就算是成功了。
假如说,你不知道你真正想做的是什么,你可能要多费一些工夫来找出自己想做的事,像是自我分析、测试、咨询、做实验,最后,找出自己最想做的事。但是不管需要付出多大的代价,都值得你去找出自己喜欢的生活形态和事情。
由此我们建议,如果你还没准备要做自己想做的事,那么可以从自己的兴趣下手,这是一个可行的方法。
我们应该明白的是:带给你快乐的既不是财富也不是辉煌,而是平静和事业。
事实上你可以想象,不快乐的时候是不可能感到自己成功的。实际上,只有当我们做自己真正喜欢并且能让他人从中受益的工作时,才可能获得事业上的成功。除此之外,没有其它方法能让我们体会到真正的满足和快乐。不仅工作中是这样,生活也是如此。请不要犯这种错误。因为如果你仅仅为了钱工作,快乐就会一直躲避着你。汤玛斯·杰裴逊曾说:“能给你带来快乐的东西,既不是财富,也不是名声,而是平静和事业。”如果你的事业缺乏成就感,你也不太可能体会到生活的真正意义。
现在有个测试你是否喜欢现在的工作的方法是问自己:如果你现在能实现经济独立的话,是否愿意在接下来的几年中做这份工作。如果你的第一反应是立刻辞职,那么毫无疑问你选择的工作是错误的。还有一个方法能检测出你是否喜欢目前的工作:如果你在上班期间最喜欢的两个时段是午饭时间和休息时间的话,就说明你不喜欢现在的工作,那么你该换工作了。
当你做自己喜欢的工作时,不仅仅充满了成就感和快乐,金钱也会加快脚步朝你走过来。
实际上,衡量一个公司是否健康的一个最好指数就是看人们在拼命工作的同时能得到多少乐趣。相反,创新率低和人员更替率高——最终导致企业的病疾和灭亡——的一个最好迹象就是,你开始听到有才能的人说:“它再也没有乐趣可言了。”无论企业已经发展得有多大或是看上去多么有潜力,如果在企业内部没有了欢乐,那么一切就都完了。
著名品牌营销专家、蓝哥智洋国际行销顾问机构创始人于斐老师指出,把工作当做苦役的人是可怜的,因为他们没有体验到生命的最大的乐趣,就是工作的乐趣。而生命中占据时间最多的事正是工作,那么这种人的生活质量也就可想而知了。这是生命中最遗憾的事。而且事业成功的人莫不是无比热爱他的工作的,否则是无法发挥出这样惊人的潜能的。所以为了自己的快乐,也为了事业的成就,我们都应该做那些能使自己快乐的工作。
如果有一天,你突然的失了业,你还能干什么?
这般的不安全感正在许多营销人身上发生。
除了本职,你还有其他备份的职业吗?
换句流行的话说,你有没有斜杠的人生?
Marci Alboher在她的书《一个人/多职业:斜杠事业的独创指南(One Person/Multiple Careers:The Original Guide to the Slash Career)》中,她把拥有多职业的一类人命名为“斜杠一代”(slash generation)。
“斜杠一代”,指代的是在同一时间段内拥有超过一种职业身份的人。
这个名词,被概念化地提出,并成为一个社会现象,被人们越来越多地谈论。
纽约大学的一份调查发现,纽约的年轻人,平均每个人希望在自己的一生中更换3次职业,只有28%的人期待终身从事同一职业。
就在我们的身边,我们也会发现,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已经不再满足于专一职业这种刻板的生活方式,转而倾向于拥有多重职业和身份的多元生活。
举目望去,很多人正在“裂变”。
很多人在做着正儿八经的职业,同时,他们还可能是个微商、店面的老板、保险公司的业务员、某些产品的直销。
以往的许多人,终其一生也只能给自己贴一个工作标签。
比如工人老大哥,会计,老师,医生,公务员。
在斜杠经济下,总有一小部分人不满足于此。
他们不断进行探索、实验和发现,往自己身上贴各种标签。
导演/演员;
歌手/演员/导演/投资人;
作家/编剧;
模特/网红/经纪人;
酒店老板/农场主;
……
人到中年,随着性价比的降低,就意味着在职场的淘汰,终究是要离开的。
“大众”教父皮耶尔,用二十年一手缔造了大众汽车王国,他让大众集团汽车与冠军丰田的差距逼近到10万辆左右,工厂一路猛增到106座、旗下品牌达到12个之多。
最终,被自己一手提拔的人给踢出局。
年纪越大,越有可能被年轻人取代。没有人会在意你曾经的付出,只会关注你的存在是否会拖后腿。
写下《星巴克拯救了我的生命》的作者迈克尔,曾在著名的美国智威汤逊广告公司做到副总裁兼创意总监。
53岁这一年,他被无情地解雇了。在任何行业,年龄变老,都是职场中一个不可饶恕的错误。
他找不到工作,四处碰壁,最后在星巴克成了一名兼职雇员,整天清理卫生、点单、端咖啡——这些他以前从来不会干的事情。
托克维尔曾经说过:“这是一个激烈的社会,而不是一个深刻的社会。这是一个广泛的社会,而不是一个多样的社会,人们追逐实际却又不脚踏实地。在这样的社会中,心灵应该如何安置?理想应该如何寄托?”
人生就跟打牌一样,拿到一手好牌的人,不一定能赢,拿到一手烂牌的人,也不一定会输。
人生的牌局也需要胆识,需要技巧,需要拿到烂牌也能打出好结果的精神和行动。
如果不幸拿到一手烂牌,就要充分发挥每张牌的最大作用,尽量打出最好的结果。如果不能赢得整个人生,那么少输就是赢。
许多人一旦离开了公司平台,才发现自己狗屁不是!换句话说,你以往的光环,不过是平台聚光灯下的沉淀物,当你离开的时候,就会发现之前公司多半人际关系的结束。当然,倘若你找到了一个更大的平台另谋高就还好,如果接下来你要面对的是没有稳定收入的一日三餐,或是一不小心跳进了残酷的创业深渊……那么,直到你有所成就,你之前的友谊顶多换来一句无伤痛痒的问候。其实,离职的时候若能看清谁是朋友、谁是过客,总归来讲是件好事。因为你将面对更多残酷和现实的问题,比如,脱离了公司,你是否有能力赚钱养活自己?
多数人在大公司待久了,就会变得眼高手低,成了温室里的小白鼠,生存能力退化,却又自视很高。这样的人一旦离开了平台,身上的光环去掉之后,会顿显能力缺失。
很多时候,人一旦停滞在昨天,就会产生杂念,有执着恋旧之心,便会痛苦、怨恨、嗔怒、不甘心。人的一生是个漫长的过程,所有眼前的事情,在时间的长河里都显得那样的渺小,真正值得去做的不是缅怀往昔,而是重新开始积蓄创造未来。
蓝哥智洋国际行销顾问机构 于斐
来源:世界经理人博客
转载至 广西奇卓教育官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