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黄不接!”
N年前,当我第一次听到青岛人将它比拟青岛和黄岛的交通时,真的是太贴切了!
青岛理工大学员工喜欢调侃自己学校是“一校两岸三地四校区”办学,所谓“两岸”就是胶州湾两岸。在没有胶州湾大桥、海底隧道之前,我们两岸的通勤是极其麻烦的。那时候只有胶州湾高速一条通道,偶尔遇到雾守胶州湾,高速封闭,就得绕弯子。极端之时,就得跟黄岛校区坐在教室里的同学们请假,老师们因为极端天气赶不过来上课了。那时候的我还在心理中心,因为两校区都有老师负责,基本不需要两边来回跑,所以感触不深。
桥隧通了之后,四五十分钟左右的通勤相比较一线城市那都不是事儿。于是老师的幸福感提升了不少。去年年底,地铁一号线的开通,两岸的通勤又多了一个选择。据官方统计,一号线利用率特别高,单日乘坐人次达二三十万,北段客流量暴涨四五倍。部分老师多了一个选择,偶尔可以不用坐通勤车。
三年前,我转到了教学岗。开始了两校区来回跑。好就好在不用每天跑,一周跑个两三回就够了,毕竟教师的时间自由一些。去年,学校主校区整体挺进西海岸,市北校区只留下了两个学院。当然不少教职工因为家安在主城区,还得来回跑,假以时日就会过渡到以西海岸为主的时代。
我来青岛这二十年,也是经济快速发展的二十年。2000年的青岛,GDP刚跨过千亿的门槛,现如今单单西海岸新区就超过四千亿,全市GDP达1.4万亿。市北校区所在的老城区老龄化明显,直观感受就是坐公交车的时候,我几乎没有座位,主要原因就是坐不安稳,动不动就得让座。有时候想想,还是心不老,老觉得自己年轻,其实自己也不年轻了。反过来,西海岸新区则年轻化一些,尤其是近些年引进不少高校,光在校大学生十几二十万,能让你直观感受到它的年青活力。
每每一出隧道,驱车奔驰在漓江路上,新区的崭新和活力扑面而来。居住环境,经济活力都不错。不过,主城区的文化、教育、医疗又是新区无法比拟的。住在西海岸,客观上教育会比主城区差一些,但是客观上也有一些好处,比方说考九中单独划线,再就是卷得没有主城区厉害。毕竟320分的258基准线,与开发区一中270分左右的录取线,没有可比性,能极大降低家长的焦虑!
留恋与希望让我奔走在两岸之间,开启我的双城生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