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完成了一篇科幻短篇的初稿,暂时命名为《面向对象》吧。 大学的时候学C和JAVA接触到这个词觉得挺有意思,但是这门课我学得不好,主要靠室友辅导才勉强过关。
说来惭愧,作为所谓信息黄埔的毕业生(不是在运用凡学哈),我真是对编程提不起兴趣。尤其是编程中找bug的环节真的让我重新认识了自己,原来我内心是如此暴躁和不耐烦。我很清楚地记得自己排查bug到想要打人的感觉,可能是一种由于无能而产生的暴力。写文章的时候如果有错别字,文章依然能发出去读者也勉强能理解作者的意思,程序中如果有一个分号;用的不对,都无法提交,真让人生气啊。
我常反思,因为我头发太多,太过浓密,可能注定不适合学习编程:天生没有程序员的面相 :)
不过疫情期间我又报了一门编程的课程。我一直觉得多学一些语言有助于预防老年痴呆,无论是编程语言还是人类语言。现在的教材比大学时候好了,可交互式的学习界面做得像是通关打游戏一样,所以还是很有学下去的动力和乐趣。感谢这样的课程,让我离老年痴呆稍远了一步。
我确实在今年反复感到衰老的征兆,最明显的就是我现在经常吃东西溅到衣服上。以前我常穿一些很贵的浅色衬衣吃面条,从来不记得弄脏过一次,最近我吃外卖时仅仅是打开外卖的盒子都会溅到衣服上。这真的令我感到气急败坏,又是一种因为无能而产生的暴力感。
后来双11我买了几件几十块钱的卫衣,后来为了搭配这些卫衣又买了几条几十块钱的裤子。现在每天穿着高高兴兴,吃外卖的时候感觉到十分放松。
写《面向对象》的这一周我感觉到很充实,虽然里面还有很多值得去修改和完善的地方会在接下来的一周完成(明天先把错别字改了),但是文中有很多细节是我花了些时间去研究核对的。这一篇一共集中在3天晚上来写的,我也逐渐摸索了一个比较适合我的完稿方法。以前我总是有了想法,定了大纲,然后写着写着就难产了,这次我找到了克服这个问题的方法,大道至简,就是俩字:硬写。
就像没思路的大题先写个“答”一样,反正硬着头皮写,还是有可能能写出来的。
我可能不是一个思考者,对于生活和工作中的难题,我多半也是采取这种比较粗暴的方式:如果暂时想不明白的话,硬干也比逃避要强。
当然,要在没有危险的前提下:)
虽然有很多同学的鼓励,但是我觉得我可能并不能成为一个靠写作养活自己的人。和不能成为程序员我觉得是差不多的道理,我感觉我的头发太好了,又浓又密,又黑又亮,长得也快,真的太棒了。不像是作家。
虽然不一定能养活自己,但如果我能每个月写出一篇小故事,也是个不错的事情,算是一种自我满足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