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三个状态的虫虫
儿子虫虫只有三个状态,睡觉的状态、玩的状态和看电视的状态。
睡觉时候,即使偶尔换尿不湿的时候,打扰到他,他也是迷迷糊糊地,马上就入睡。
玩的时候,对什么都感兴趣,东摸摸西动动,就像一个“小陀螺”一样,永远不知道疲倦。
看动画片时,一动不动盯着电视,偶尔随着剧情欢呼雀跃。
甚至连吃饭的时候,不是就着“动画片”吃,就是就着"玩"吃。
阅读一些儿童教育书籍,他们把这个三种状态分成两种:探索状态和休息状态。
探索状态,就是对什么都有兴趣,保持好奇感知;休息状态,就是专心休息,不再考虑其他。
对成人来说,这两种状态其实也非常重要,一些教育学者,比如吴伯凡就讲过,要像孩子一样专注一种状态,才能真正做好学问。
如何保持快速学习
在和孩子玩耍的时候发现,他对类似简笔画一样的线条、动画片之类非常感兴趣。在陪孩子画画的时候,只要问他这是什么,或者把一个图画叫出来,他就会回答或者重复。并且,很快就以关键标准,进行举一反三。比如,警车有警灯,他只要看见小车上面有灯,就会说时警车。(多次教也能分清楚消防车、救护车灯)
简单重构这个过程:
——喜欢通过看简笔画理解世界,以信息论的角度来说,就是简化输入过程。通过建构轮廓,理解这个世界。
作为成年人学习,可以简化输入,但一定要明白,简化的只是帮助理解,并不是真是的世界。只在真实世界能够抽象出简化的世界,并能以简化世界中练习的方法处理复杂世界,才是真正学会了。
——喜欢一问一答的叫出物品,实际上是在输出和反馈的纠正“标签”。输出“标签”准确,就是对世界“命名”,把脑海里面的图像召唤出来;反馈纠正“标签”,是及时让其确认召唤的正确与否,确保与社会整体认知一致。
用很多次听说过学习就是“贴标签”,只有对知识贴上自己理解的“标签”,才是学习的开始;而只有将“标签”展示出来,才能将主观与客观统一起来。现实中,很多自以为很有才的人郁郁不得志,很大程度是没法将主观的丰富世界通过有限的客观条件展示出来。
——被简单的认可激励。孩子的学习,只是有一次成功,他自己很兴奋,我也挺有满足感。
但成人的学习并不是时常有成就感。分析差异,主要在于对初始状态的认知差异。对孩子,我们默认其水平很低,只要有一点进步,大家都高兴;对成人,我们总以为我们水平能一下达到某种程度,这很不容易。因此,对自己,要清楚自己的状态,每一次进步都要学会自我肯定;对他人,要尝试理解其能力水平,给予恰当的任务。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