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文学家
阅读《山行》

阅读《山行》

作者: 读几页 | 来源:发表于2020-01-03 15:26 被阅读0次
    阅读《山行》

    山行

    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生出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题目是山行,诗中确实围绕“山行”而写,意脉非常紧密。“远上”说明是在远行的途中,“白云”“人家”是在途中对远处眺望所见,“看”这一动作凝固在许多有生气的实物上,让旅途瞬间变慢,也让心闲适飘渺起来,这也就自然引出下面对“枫林”“枫叶”特独而全面的观照;正因为是远行,所以“停”这一动作特别突出,一场深刻绮丽的审美展开了!

    而且这里视角的交错与偏移,使得美感伸展而凝聚,实在蕴味无穷。

    为什么呢?

    首先是“远上”,我们可以发现这里目光是从近及远的,而且这目光很有痕迹很有秩序,是循着山沿着小径看下去的,不是随意看看,这个在“伸展”,我们已经可以想到终点处的某种无限性。

    白云生出有人家,是静景,但蕴蓄着动感和生气,十分飘渺,又十分切实,荡荡漾漾的。远行山中,本有不断变换之不确定感以及视线受阻之压抑封闭感,而此时,诗人不但超越了某种封闭和憋闷,而且在心中也徐徐生出某种又轻又重,又飘渺又切实的安顿感。这是目光终点处所达到的意境。这目光飘得很远。

    停车坐爱枫林晚

    我们可以看到的是,目光在经历了一份神奇的远游之后又回来了,带着发现力,这目光凝聚在眼前的枫叶枫林之上,而且生出了奇感!

    那就是——红!

    而“晚”是一大背景,那晚间也愈发红艳的枫叶,超越甚至打破了心中已成型的对二月花的感受,一种新的审美感在塑造酝酿之中。在我“感”来,这感觉很沉,很重,很有生命力,同时又奇异地使人觉得安适,充满了风味。

    “红”作为一种元素被指明,夜晚也无法遮掩这种元素,这已经很具诗思与发现力了,至于把它比做什么也已经不很重要了。

    好,现在我们在总结一下。目光的踪迹:

    1 循迹而远去

    2 在远处飘摇

    3 回到山中枫林处

    离开封闭性空间→广大的远方→返回,凝视一物。

    这种目光的踪迹,既是诗歌的线索,又是诗歌美感结构构成的逻辑。这不仅意味着能够带来活力的变化性,而且也是美感在几个空间之中飘转所形成的整体之美。

    以这种方式读诗歌,我们的心灵将习惯于接受整体性,而整体往往蕴含着某种本质觉悟。

    欣赏过后,我觉得还可以用逻辑理性狠狠解剖一下这首诗歌。

    这首诗的思维很独特。

    1 说是山行,但却写到了山之外。

    2 非常欣赏秋景,一反悲秋的定式

    3 既写远景,也写近景,而且写两者时都是“有过程地写”,“远上”写“远”,“停车坐爱”写近。

    4 四句,但分两层,而且每层的第一句都有“我”,第二句都无“我”。比如,远上,是“我”在远上,停车,是“我”停下车。

    说“山行”(在山中行),但写到了“山之外”。这大概是在说文学写作时有很大的伸缩性,有些部分不能按照一般逻辑去硬推,写到了一种景物一件事,但完全可以写另外的事物,只要能用感觉将其统一起来最终能生出一种独特的情致就行。

    由此可见,你的感觉越敏锐越丰富越具有跳跃性,你就越可能整合许多事物,写出深广的作品。

    灵活,其实就是心灵明了,现实就活了。

    为什么诗人能够欣赏秋景呢?

    这也是一次可遇而不可求的机会,也许跟他当时整个人生和心灵状况有关,跟他的行走的目的或目的地有关,跟同行的人有关,跟目光有秩序地迁移有关……

    悲秋之所以成为传统,影响一代又一代究竟是因为什么?

    秋天的万物衰败的景象,易于唤起人的迟暮(死亡)之感、时光流逝之感、壮志难酬之感、枯索孤寂之感……

    秋天是向下的,人生也多不如意,而人心却要向上,却要打破这种不如意。

    有过程地写有什么好处?

    1 可以较细致地再现审美理路,让读者有迹可循,从而易于进入,易于把我内在结构。

    2 有过程地写,也反映了某种从容有致地心理状态,与所要写的对象的意境相合

    3 有过程地写,显得更温和自然,把心灵所经历的再写出来。

    先是“有我”,再是“无我”,有什么好处?

    有我,说明这是有意识的活动,很清晰的寻求与努力,视线也较狭隘,这时还没有沉浸入审美状态当中。“无我”恰恰是审美沉醉态,有意识早已褪尽,生命冥合于更加广大的整体意境。从“有我”到“无我”,揭示了一种心灵较清晰地发生转变的过程。对“心之过程”的反映,也是这首诗的成就之一。

    王国强老师对《山行》的解读:

    https://www.jianshu.com/p/574c99b3da94?utm_campaign=haruki&utm_content=note&utm_medium=reader_share&utm_source=weixin&from=groupmessage

    我来总结一下王国强老师的解析。是字斟句酌地分析,相当细致,细致中有丰富的尝试性和可能性,而且在分析之后,有总结式的段落语句进行提点,这些提点带有对主题意蕴的揭示——这很重要,这文章得以继续发展下去的必要前提。但我觉得这可是只是个思维过程,因为有些分析对主题意蕴的揭示性不大(可以“在文章中”省去,但在思维中则不必省),过于注重单句分析,对各句之间的联系及其整体性则有所失。

    阅读《山行》

    这里解说“远上寒山石径斜”是在描述一种人生状况。那么,这种状况是什么呢?而且,“远上寒山石径斜”固然有许多感觉,但这感觉也未必直接和人生境况相连吧,只可能说是潜意识非常隐蔽地流露,以至于我们无法找到线索确知它。既然说是“人生状况”,但又无法较清晰地指明它,则我们对诗意的理解则还有隔膜,但这种解读也是意味着一种可能性。

    这里说到“寒”与“斜”有关系,我想到一句诗“寒食东风御柳斜”,不知是不是这种关系?

    可是音韵和平仄上的关系

    阅读《山行》

    我觉得“白云生出”更好。

    “生”有一种动感与飘逸性,悠悠淡淡,类似仙境一般,这也正是欣赏美景的心境。“深”则显得死板,而且极和“远眺”这一动作很不相符,正因为是“远眺”可能看得不清,看不透,怎么可能“深”?再说既然是“深处”,这么可能住着“人家”?应该是“仙家”,或者说无人。

    阅读《山行》

    我刚才的解读,就忽视了“霜叶”这一独特意象,这并不是一般时候的枫叶。

    “霜”既是一种寒冷的实物,也意味着时节的变化,从这里来看“枫叶”才较圆满的。因此,这里的解读是很好的。

    阅读《山行》

    这里对比意味确实很重,“霜”与“二月”,“红于”。看来仅仅说“红”是完全不够的,这抛弃了更全面饱满的诗意。

    王国强老师非常喜欢用歌词来理解诗歌,要是能充分展开就更好了,可以带来一种更新鲜的读诗体验,也会发现许多东西,使读诗更加有趣。

    (2019.12.17写,2020.1.3.五 整理)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阅读《山行》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hwwzo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