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杨绛先生曾说:“我和谁都不争,和谁争我都不屑。”
层次高的人,往往温和宽厚,不争不夺。
因为他们心中有强大的自信和充足的底气,并不需要向外界索取太多来标榜自己。
而层次低的人,往往争强好胜。
孔子的弟子颜回在布店看到两个人吵架,上去一问,原来是因为价钱起了争执。
卖布的说每尺布三元,八尺应该是二十四元;买布的却说应该是三八二十三元。颜回上前指出买布的人算错了。 买布人不服气,要找颜回的老师孔子评理,说如果孔子认为是“三八二十四”,他自己就输掉人头;颜回说若是“三八二十三”,就输掉头上的帽子。
孔子问明情况后,认为买布人的“三八二十三”是对的。于是颜回听从老师,给了帽子给买布的。
孔子向颜回道出缘由:你输了不过输个冠;若他输了,那是一条人命。冠重要还是人命重要?
颜回恍然大悟。孔子在这里是重大义而不争小是小非,体现了他仁爱的思想,尽显让步之智。
让步是修养,也是德行,是一个成熟的人最基本的素养,更是从容生活的大智慧。
林肯曾说,“有远大志向的人不会把时间浪费在无益的争执上。因为意气用事毫无意义。你的私事再大也大不过天,所以在个人问题上要懂得让步。
有狗拦路的时候,最好给它让道,而不要为了争路被它反咬一口;若是被咬了,即使杀了它,你的伤口也不会马上愈合。”
二
《甄嬛传》里的菀常在这样说:“有时候不争,比能争会争之人有福多了”。
不要轻易和人发生争执,当有人和你发生无关紧要的争执时,你就让他赢,因为你并没有损失什么。
懂得让步的人,往往涵养很高。让别人一步,表面上看是输了,其实是赢了人心。
这个世界不会厚此薄彼,你没必要去争什么。生命,只在被欲望迷乱了的人心中,才一定要分出尊卑高下。
看过电视剧《半路夫妻》,里边张少华老师扮演的老太太在临终前说过一段话:
“婚姻就像两只刺猬依偎在一起过冬,靠得太紧,扎得疼;离得太远,又很冷。只有两人都拔去一些刺,这样才扎不疼,也不冷了。”
是呀。两个人在一起过日子,不存在谁怕谁,谁强势或弱势。而是懂得:宁可扮演输家,也不去打败自己爱的人。
最珍贵的不是一时输赢,而是身边的真情。
不仅是对待爱人,对待亲人与朋友也应如此。在发生矛盾时,如果不是原则问题,不妨主动的让一步。
不是每件事,都要分个输赢对错。赢的一方即使赢了结果,却输了感情。死撑到底的人,最后都成了孤家寡人。
懂得让步的爱,才能走的更长久。
三
一句古话说:“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鹬和蚌争执不下,两败俱伤,让渔翁占了便宜。
清朝康熙年间,大学士张英老家的人与邻居吴氏因为地基问题发生了争执。
邻居吴氏修房越过了中界,因为两家的基业都是从祖先那里传下来的,双方谁都不肯退让,久久争执不下。
双方去县衙打官司,但是两家的地位显赫,县官也不敢轻易下决断,两边都得罪不起。
于是张英老家的人就向在京当官的张英求助,试图用张英的权势压制对方。
张英在了解情况后,写了一首诗寄回家:”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张英的老家人听取了张英的劝说,主动退让了三尺,邻居吴家深受感动,也让出了三尺。于是两家之间形成了宽度为六尺的巷子,就这样,“六尺巷”成为千古佳话。
真正有智慧的人,不会因为小事而斤斤计较,而是懂得让步,化干戈为玉帛。
人生不是战场,没有必要事事都占上风。若是懂得让一让,彼此之间的关系也会和谐,人们也会更加尊重和信任你。
四
在英国著名的威斯敏斯特教堂的地下室里,在一块圣公会主教的墓碑上写着这样一段话:
“当我年轻的时候,我梦想着改变整个世界。当我渐渐成熟明智的时候,我发现这个世界是不可能改变的,于是我将眼光放得短浅了一些,那就只改变我的国家吧!但是这似乎也很难。
当我到了迟暮之年,抱着最后一丝希望,我决定只改变我的家庭、我亲近的人,但是,唉!他们根本不接受改变。
现在,在我临终之际,我才突然意识到:如果起初我作出足够让步,从改变自己开始,接着我就可以改变我的家人。然后,在他们的激发和鼓励下,我也许就能改变我的国家。再接下来,谁知道呢,或许我连整个世界都可以改变,可惜我明白得太晚了。”
这段著名的墓志铭其实揭示了一个很简单的道理:谁先让步,谁就先掌握了整个格局。
懂得让步是一种灵性的觉醒,更是一种智慧的显现。
人生是一盘很大的棋,你在这里迂回一下,可能就在那里蓄积了力量,该让的就让一下,不会吃亏的——用佛家的话说,小舍小得、大舍大得、不舍不得,福报在后面呢。
请记住:示弱不是无能,而是为了更好的拥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