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论语·子罕第九》第二十三章习讲稿

《论语·子罕第九》第二十三章习讲稿

作者: 卓玛秦 | 来源:发表于2022-06-26 22:39 被阅读0次

      各位朋友大家好!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子罕篇》的第二十三章。我们先一起恭诵原文:

    子曰:“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

    孔子说:“后来的这些年轻人不可以轻视啊,怎能肯定他们的成就就一定不如我们现在这些人呢?不过,人如果到了四五十岁,还没有听说他有什么成就,那也就没有什么可敬畏的了!”


    我们先学习这一章的前半段“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

    “后生”,指年少者。“畏”,是敬畏的意思。“焉知”,就是怎么知道。“来者”,将来的年轻人。“今”,皇疏解释:“今,谓我今师徒。”说指孔子师徒。“我今师徒”即是“我们”或“吾人”之意。

    孔子为什么要说“后生可畏”呢?《正义》里说:“后生可畏,谓生质独美也。”在人的一生中,最美好的年华就是青春年少时。那时的年轻人虽然还没有取得什么成就,但精力充沛,朝气蓬勃、记忆力好、思维敏捷、充满创造力和想象力等很多优势。如果从小又志于学、志于道并立志成为圣贤,并且又值遇一位好老师,在老师的引导下,经过生活的历练和雕琢,不退不止,那么假以时日,就会德立名彰,光明无限,前途无量,肯定会后来者居上,远远超过现在的我们这些年长者,所以《注疏》里说:“年少之人,足以积学成德,诚可畏也,安知将来者之道德不如我今日也?”

    在我国历史上,年少而大有作为者比比皆是:如七岁就写出了千古传诵《咏鹅》诗的骆宾王;18岁当上了大将军的霍去病;13岁中了举人,后来成为一代帝师的张居正;二十八岁出山辅佐刘备,三分天下的诸葛亮;还有我们敬爱的周总理,在12岁的时候就立志“为中华民族之崛起而读书。”现在,在我们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中,更是涌现出一批批年轻有为的后浪们,在国家建设的各个领域担负着重任,为了国家的繁荣富强勇往直前的去追梦逐梦。因此我们不能小觑年轻人,要对这些有志好学的年轻人充满敬畏。

    一个人年轻的时光也就是短暂的二三十年。如果年轻人在年富力强时不能自勉,抓住时机勤学,英锐之年也会转瞬即逝,迟暮之期又转眼而来。到年纪大了,想勉强学习,但无奈年力已衰,只有追悔莫及。就如同在现实生活中,一些年轻人没有生命的方向,过多的去追逐外在的物质生活,挥霍大好的青春年华,到老了成为一个庸庸碌碌,没有什么成就的人。“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如果年轻人用年轻这个无价之宝换糖吃,蹉跎了岁月,在孔子看来,实在是一件很可悲的事。

    钱穆先生说:“就目前言,似后生不如成人;然他年后生长成,焉知其必不如今日之成人乎?后来居上,出类拔萃者,亦可有之。”作为年长者,如果遇到某些年轻人好学有志向,就要在年轻人的成长过程中去帮助、鼓励、提携他们,培养年轻人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不要嫉妒打压他们。

    “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这是孔子在提策年轻人要好学,要不负韶华,才能前途无量,才能令人可畏。表达了孔子对后生晚辈的深切期望:青春须早为,岂能长少年啊!


    好,我们继续学习《子罕篇》的第二十三章的后半段:“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

    钱穆先生说:“古人四十曰强仕,五十而爵。四十五十,乃德立名彰之时,故孔子据以为说。”古人四十做官,五十而进爵,这个时间段如果一个人在学问、事业、德行上还没有什么成就的话,他也就不会让人敬畏了。所以孔子说“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

    从人一生的生命自然规律看,人年轻的时候没有立志好学,到了四十、五十以后想进德修业,体力精力都跟不上,记忆力也下降,常常就会感到力不从心,那时想学习就比年轻人吃力困难,但这也并不是说老了就没有作为了。历史上四十、五十以后大器晚成的人也不胜枚举:如姜子牙七十岁才辅佐周文王;百里奚七十岁被秦穆公授予国政;晋文公重耳六十二岁继位;元朝画家黄公望在他80岁时创造出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被誉为"画中之兰亭"的《富春山居图》。

    “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孔子说这句话,我理解为是在激励四十、五十岁的人要更加发奋图强。现在很多人五十岁就退休了,如果把退休生活过成“饱食终日,无所用心”,或者“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的生活,那真的是消磨生命最后惟日不多的时光,是越老越不如后生了!陶渊明的曾祖父陶侃曾经对他人说:"大禹是圣人,还如此珍惜很短的时间,对于一般人来说,就更应当珍惜时间,怎么可以只游乐宴饮。活着的时候不能对国家有所贡献,死了以后不能被后人传颂,这是自己糟蹋自己啊!"所以人到四十、五十还没有生命方向,生命宗旨的,更应该立志学习,让人生有目标,让生命有归宿。

    现在人的平均寿命为77岁,四十、五十岁了还不算老,还是很年轻的。在我们周围,就有很多老年人人老心不老,坚持学习儒家经典,诵读、背书、践行、去努力提升心灵的成长。还有一些老人不但自己学习,还引导父母、子女、儿孙一起学习。在兰若平台的“论语悦读会”里,有一位70岁的袁佩英老师,袁老师从2018年开始学习《论语》,当初袁老师不习惯诵读、普通话也不标准,经常“b”、“p”不分,但是她坚持学习。而且她的学习不仅仅是停留在读字上,她更多的是理解文意,在仔细琢磨的基础上,还从每个音节,每句话,每个段落中去找圣贤留下的智慧,用《论语》中的瑰宝激活生命能量提升自己。袁老师给自己鼓劲“读论语,析义理,践我行,我一定不能落后。我可以不完美,但我不能不进步。”她不但自己学,还带动她100岁的母亲一起学《论语》,让她们有限的生命发散出了无限的光彩,给很多老年人树立了“活到老,学到老”的榜样。

    蕅益大师对这章批注,“今日立志,后来满其所期,所以可畏。”后生为什么可畏?因为他能立志并好学。今天我们虽然已四十、五十了,也可以立志。也许有人会说太晚了,我的老师说:“无论何时,无论何处,心灵的修为一旦开始,都会开启一段令人愉悦的旅程。”人的体能有盛衰,但心灵无老幼,谁也没有规定我们什么时候学习。只要有好学的志向,只要我们愿意开始,什么时候都不晚。所以我们不要给自己画地为牢,认为四十、五十就不行。“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后生固然可畏,四十、五十只要一心向上,又何尝不可畏呢?

    非常感恩孔子老师的循循善诱,无论何时我们都可以像他那样:“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今天我们就学习到这里,与大家共勉。谢谢。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论语·子罕第九》第二十三章习讲稿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hwzgv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