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下午没在家,娃自己在家做作业,数学基本都做完了(都对了),最后一道应用题不会。
我让她画图做(在我看来图画出来就解决了啊),她没有回复我。
回到家发现她果然没做这道应用题,其实我内心已经有了评判:她偷懒不愿意读题,或者没仔细读题就说自己不会。
后边跟她讲的时候,她看着别处,提醒她看我,看我画的图,她依然看向别处……那一刻,我怒了,把本子摔在桌子上……
说好的不再发脾气瞬间被忘却……
知易行难,真的好难。在发脾气那一刻,能够意识到自己要爆发了并且止住太难了。
仔细分析,那一刻我是为什么愤怒呢?我的想法是:我辛苦给你讲,你怎么不听呀?这道题你不应该不会呀?不应该连题目都读不懂呀?
看,这就是愤怒背后的理所当然!
丛非从老师在《理解愤怒》里,描述了《愤怒分析表》的6个理所当然:
1.愤怒是一种评判。愤怒的时候,你会觉得对方错了,违反了自己的规则,违反了真理。
因为我是对的,你是错的,所以你应该改。
2.愤怒是一种期待。当你愤怒的时候,你会对对方有要求、有需求,甚至是向他求助,你希望他为你做点什么,成为你的辅助。而他没有,你就生气了。
因为我希望你做,所以你应该去做。
3.愤怒是自我要求。愤怒看起来是对别人的要求,背后其实是对自己的要求。一个人怎么要求自己就会怎么要求别人。潜意识里,人总觉得所有人都应该按自己“正确”的方式来活。
因为我是这么做的,所以你也要这么做。
4.愤怒是情感连接。当一个人愤怒的时候,他背后有委屈、恐惧、无助等脆弱的感受,愤怒其实是希望对方能看到并安抚自己的这种感受。愤怒也可以让他人也感觉到委屈、恐惧、无助,跟自己内在有同样的感受。这样他人就有了理解愤怒的可能。
因为此刻我很可怜,我也要让你感到自己很可怜。
5.愤怒是一种恐惧。人之所以有自我要求,是他觉得自己不这么做就会有更大的危险。之所以要去别人,也希望别人不要遭遇更糟糕的危险。
因为这是糟糕的,所以我们都不能做。
6.愤怒是一种爱。愤怒背后包含了大量的付出感,人总会觉得我为你付出了很多,你就要为我付出;我想得到你的爱,就先为你付出爱。所以特别爱付出的人,其实才是特别爱愤怒的人。但实际上付出与回报完全不是对应关系,付出得不到回报也非常正常。
因为我爱你,所以你也要爱我。
非常感谢丛老师的这本书,让我们更深入地了解愤怒。那我今天对娃的愤怒,里面有很多理所当然。评判,期待,自我要求,这是最主要的三个理所当然。当然在教育中,还有一种恐惧感,这也是很多家长的共性,一种恐惧感焦虑感。
这些理所当然/应该,是真的吗?我想如果能在愤怒前,多问问自己,可能会消除一大部分愤怒。也许,只是我以为的我以为,凭什么对方就应该依照我的想法去做?
当然,我们要在情绪平缓后,挖一下:我为什么愤怒?我到底怎么了?
这个问题待进一步学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