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阅的《符佩荣的西方哲学课》今天在得到直播中进行了毕业问答。看到得到推送的这条消息,迟迟不愿点开,因为很久很久都未点开。虽然心里知道,当你并不具备某一能力时,却自欺欺人地认为自己有能力,就如订阅的哲学课,最开始好奇哲学到底是啥东西,它探求的是什么。到后来,发现许多哲学的概念和专业术语都不清楚,而且也无精力和动力去进一步了解和探究。
从这一点来讲,除了点开文章缓解焦虑和得到启发感之外,我还得到了什么东西?从价值这一维度来说,在理解能力不到位的情况下,学哲学所花的时间与精力如果投入到其他地方,它的机会成本与价值比投入到其它地方会是怎样?
如此对照一下,发现自己只是凭感觉在学习,而没有建立学习的标准,未考虑到机会成本与边际成本,当然还有一点就是效率问题。
这也是到后来才发现,这样的学习成本太高了,与其这样,还不如先行放下,另做它事来得实惠,无论从长期还是短期上考虑。
但是,当课程结束后,从情感上自己还是感到有点不舒服,是因为觉得花了钱,就应当把课程学完。这就是焦虑感的由来,但是换一角度来思考,如果看了一篇文章,获得老师的认知高度,或将之与生活中场景产生了联系,并应用到了生活中,那么就很划算了。
就这一点不同,把人的思维,见识都拉高一层,特别是情绪,从原来的消极层面一下子转换到了积极层面。
所以,当你有情绪时,承认并尊重那个有情绪的自我,才会接纳他,然后才能跳出情绪观察情绪,并分析产生情绪的困扰,再现具体的场景中的那个自我为何会这样,然后以提问的方式去寻找问题的根源,找到根源答案也会跟着浮出水面。
原来的自己根本不懂这些,只是跟了老师,自己的认知才提高,才意识到自己一直待在井中,做了那个井底之蛙。
这方法很简单,也很难,关键是看自己愿不愿意换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