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追逐霸主地位,是一种天然本能;
但在实践上,却很少有国家能做到。
原因有两项。
首先,地理条件会阻碍大国对外投射军事权力。
军事权力的基础是陆军。
但拿破仑远征俄国和希特勒入侵苏联,这两个案例都证明:
足够广大的领土纵深,是可以稀释陆军在质量上的优势的。
更别提一旦爆发了世界大战,宽阔的海洋也会阻碍陆军的运送。
要是考虑到1945年之后,战场上还出现了核武器,情况就更复杂了。
因为美国对核武器的垄断,只维持了短短4年。
在21世纪的今天,全世界有9个国家装备了核武器。
哪怕是美国,也不能担保一旦发生全面战争,自己的领土不会遭到核打击。
成为世界霸主,只是许多大国的愿望,是一种憧憬。
它们真正能做到的,是当某一个地区的霸主,随后观望形势。
我们总听到“英国霸权”“美国霸权”之类的说法。
莫非鼎盛时期的英美,还不算世界霸主?
英美两国的确在特定历史时期,控制了全世界的主要财富。
但从军事权力上看,就不是这样了。
英国人口太少,组建不了庞大的陆军。
当它在欧洲大陆应对法国和德国的扩张时,必须借助大陆盟友的力量。
所以,就军事权力而言,英国只是大西洋的地区霸主。
美国也差不多。
它在“二战”中的胜利,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中国、苏联、英国等欧亚盟友的贡献。
就是到了今天,美国在进行对外干涉时,还经常利用“北约”这个国际组织,纠集欧洲国家一起动手。
美国只能算西半球的地区霸主。
在欧洲大陆,它的军事威慑力很强,但不具备统治性。
全球霸主,是人人都想当,人人当不上。
但地区霸主就不一样了,它是“城头变幻大王旗”。
就拿欧洲大陆来说,从16世纪到20世纪,西班牙、法国、德国、苏联,都曾经接近成为地区霸主,变动非常剧烈。
日本在20世纪初,也试图争当东亚的地区霸主。
而地区霸主的权力基础,虽然是军事,但很少仅限于军事。
有了军事权力,就可以尝试建立封闭市场,独占某一地区的财富,从而获得更多的潜在权力。
这种趋势,很快就会影响到其他的地区霸主,造成潜在权力此消彼长,甚至连军事权力本身都会出现波动。
比如,拿破仑在1806年颁布的《大陆封锁令》,就是先靠武力降伏了欧陆各国,再对英国实施经济封锁。
对已经站稳脚跟的地区霸主来说,最坏的情况,就是出现新的“同行”。
当全世界只有一到两个稳固的地区霸主,并且没有其他国家想在某一区域称霸时,国际体系就比较稳定,和平就能维持,反之则容易爆发战争。
许多现实主义者,把势力均衡拔得太高,好像它能覆盖全球层面的大国关系。
其实,势力均衡,只存在于地区层面,比如欧洲、亚洲、美洲。
在历史上,无论是英国组织反法同盟,还是美国构筑对苏联的“遏制”包围圈,目标都很集中,地理范围也相对有限。
像英美这类有经验的地区霸主,为了节约国力,并不会频繁发动万里迢迢的远征。
当它们发现,欧亚大陆上有挑战者想要建立地区霸权,一般会先施展“离岸平衡手”,支持当地盟友去对抗假想敌。
盟友的力量不够用了,它们才会亲自下场,用大规模战争重建势力均衡。
这就是大国战争的成因。
两极格局。
美苏“冷战”,就属于典型的两极模式。
美苏都是地区霸主,对盟友的控制力很强,在核力量上又达成了“恐怖平衡”,这就不容易开战。
多极有两种。
一种权力分布比较平衡,不存在地区霸主。
另一种则是“不平衡的多极”,好几个国家都想在同一地区称霸。
两者都很不稳定。
权力分布太平衡,为数众多的小国就缺乏约束,很容易随意发动战争,并把其他国家裹挟进来。
至于不平衡的多极,就更危险了,因为任何一个争霸者的扩张,都会引起另一个竞争者的恐惧。
这就回到了我们一开始说的,国家的恐惧本能。
有一个概念叫“安全两难”,说的就是这种情况:
一个争霸者的崛起,被另一个争霸者视为直接威胁,两者进行的是非此即彼的零和博弈。
多极体系因为没有清晰的阵营划分,很容易导致误判,进而导致战争。
不要以为“冷战”结束了,美苏两极格局解体,世界就会变得更安宁。
情况可能恰好相反:
脱离了两极体系的制约,各种形式的局部战争会出现得更加频繁。
大国之间的猜疑,也会因为失去了“冷战”这个焦点,进一步蔓延开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