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毛志杰
导读:观念的形成都是从小的教育氛围中一点一滴积累的,在这方面,父母应该做出更大的努力,才能使自己的孩子在面对紧急情况时能做出不使自己和家人后悔的选择。
最近,网络上热议论着这么一件事:一个女孩为了保护自己的闺蜜室友,而被闺蜜的前男友杀害。
很多人在愤怒之余都说“交友要慎重”。但是,这个要求对于年轻人来说真的是太高了。
年轻人交朋友的目的其实很简单,大多都是兴趣相投而已,要如成人般“看到他人的内心乃至可能的未来”,简直是不可能的事,更不要说一些好心人提出的“观人交友法则”了。
其实探究深层次的原因,这与我们从小对孩子的教育观点有很大关系。
正如一些网友反思此事时所说,不能教孩子太善良了。善良是人的优秀品质,但加个“太”就是过犹不及了。
“太”善良的人在遇到一些事时,会不自觉地将“他人”放在“自己”的前面。
这不由让人想到了我们曾经一段时间所提倡的“舍己救人”教育观点。在这样观点的影响下,出现了像“小学生救火、自己不会游泳而勇于救助落水者”等超出自身能力的英勇行为,但也因此造成了一些家庭的悲剧。
我相信很少有亲爹亲娘会教育自己的孩子“舍己救人”,这就说明了这种教育观点并不符合人性的基本规律。
那么,我们究竟该如何给自己的孩子正确的观点,才是对孩子最好的保护呢?
那就是告诉孩子“懂得爱护自己才是第一位的”!
一直以来,有这么两种教育观点:一种是“集体利益甚至是他人利益要高于个人‘私利’”,另一种是“众多的个人幸福了,才会有集体的幸福与利益,因为集体是个人组成的”。
而第二种才是我们今天要说的观点。
当一个孩子知道爱护自己时,才会去爱护别人。从行为心理学上分析,一个人在一个环境中得到最大的幸福或利益,就离不开他人的合作与帮助,这时,“爱护他人”就会成为“爱自己”的一种方式,这也可以实现“集体利益最大化”,从而使多方受益。
而且,在这种观点下的“爱护他人”又不会使善良的孩子迷失在对他人的“过度爱护”中。因为,在他从小形成的思想中是“懂得爱护自己是第一位的”,遇到自己力所不能及的紧急情况,会思考更多的保护措施乃至避险方法。
观念的形成都是从小的教育氛围中一点一滴积累的,在这方面,父母应该做出更大的努力,才能使自己的孩子在面对紧急情况时能做出不使自己和家人后悔的选择。
人生只有一次,教给孩子“首先懂得爱护自己”才是最正确的选择!
而懂得爱护自己才能懂得如何去正确地爱别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