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书架上随手抽出一本王小波的《爱你就像爱生命》,准备精读,拆开塑料包装,突然掉出一个信封,很意外,也很惊喜,惊喜的缘故就在于总觉得买书就是买书,哪怕送一个书签都是意外的收获,比如,曾经买过莫言的全套书,每本书里都夹着一个素雅的书签,感觉很实用,也很贴心。
急忙抽出里面的东西,原来是两封信,一封是王小波写给李银河的,另一封是李银河写给王小波的,都是手写体的复印件。我拿起王小波写的那封,一边辨认潦草的字迹一边读出声来,一旁的老公不屑地咕哝了一句“狗屁不通”,我默认了。可转念一想,情到深处不就语无伦次了嘛。
我又拿起李银河写的那封,一对比高下立见,李银河的字迹娟秀,条理清晰,很明显理性大于感性,不愧是主流报刊的编辑,虽然没有王小波的知名度高。
受这两封信的诱惑,我饶有兴趣地捧起了这本书,结果本来打算精读的一本书临时改变主意变成了略读。因为三分之二的内容是王小波和李银河在1978年间互通的信件。当时李银河是《光明日报》的编辑,王小波在北京西城区某街道厂当工人。李银河去南方开会期间,处于热恋中的王小波几乎一天一封信地诉说着自己的相思之苦,不外乎“我爱你,你爱我吗?我想你了,你在想我吗?”这些卿卿我我的话语,个人觉得毫无文学价值,充其量也只是撒了一把狗粮而已。
后面三分之一的内容是十九世纪九十年代初王小波写给几个朋友的信,主要是让朋友从国外寄关乎电脑的一些东西,跟朋友探讨电脑的知识,以及分享自己发表文章的喜悦。
倒是本书开始的代序值得一读,王小波于1997年因心脏病去世,年仅45岁。在他逝世二十周年,本书出版之际,编者特地征集了一些读者的问题,请李银河作答。比如,有人问“爱,有永远的吗?”“您怎么看柏拉图式的爱情?”“爱情到底是一个失去自我的过程,还是找到自我的过程?”等等。李银河的回答既有深度,又有广度;既充满了哲理,又很接地气。有人问“您怎样看待您跟王小波先生的爱情?”她答:有人说,爱情从来都是单方面的。在激情之爱发生时,大都是一方先爱上了另一方。接下来,有的爱得到了回应;有的爱没有得到回应。我们的情况属于前一种:我回应了他热烈的爱情,而对他的爱也变得炽烈。就像福柯与他的伴侣,我们的激情也保持了终身。是啊,这样的爱情不正是许多人穷其一生追求的极致之爱吗?可现实中又有多少人能得到呢?
总之,读完这本书唯一的感觉就是,这狗粮撒的!早已到了谈死有点早,谈情有点老的年纪,猝不及防的被撒了一嘴狗粮,真的是五味杂陈啊!幸亏是把王小波的好几本书是按套餐价买回来的,如果当时只买了这一本,真的会后悔的,就冲这让人嫉妒的爱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