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这片地球的极北之地至今依然狂风肆虐、极度寒冷,所以人迹罕至,但随着地球变暖,这里正发生着急剧变化。但由于北极没有科考站,这里对人类来说仍是一片未知之地。
2019年秋季到2020年秋季,冻结在海冰上的德国破冰船在北极海域漂流,开展MOSAiC(北极气候研究多学科漂流冰站)考察。在长达一年时间中,来自全球20多个国家、80多个研究所的科学家走到一起,记录相关大气、海洋和生态系统变化,获得了大量前所未有的数据。随船记者和摄影师为这次科考留下了文字和图像记录,形成了《漂流北极:史上规模最大的北极科考行动》一书。
![](https://img.haomeiwen.com/i23851912/a638432202d841e6.jpg)
![](https://img.haomeiwen.com/i23851912/1bdfc78e069ca95d.jpg)
如同一部纪录片,本书按时间顺序,从准备工作开始,讲述了极星号启航、建立研究站、开展观测和研究、队伍轮换,涵盖了此次科考的方方面面。书中文字量不大,不过信息量非常丰富,还引用了极星号部分研究日志内容。其中也涉及到许多海洋物理和气候知识,使读者能了解到科学家们从事的工作。
但本书最吸引人的当属图片。文字勾勒了这次科考的全貌,但大量细节是由这些照片所填充。匈牙利纪实摄影师埃丝特·霍瓦特克服恶劣的自然环境,带领我们领略了北极风貌以及科学家们的工作。
作为纪实摄影,霍瓦特主要使用广角镜头,以带入标志性的环境因素——冰雪。在这片无人之地,视野中全是一望无际的广袤冰雪,人物在其中常常只是一个小点,对比令人震撼。厚厚的冰层自不言语,但其本身就足以让我们感受到一股油然而生的敬畏感。偶尔会有北极熊出没,提醒人们,自己只是这里的访客。其中一幅北极熊母子好奇地穿过研究站的图片饶有兴味地展现了野生动物与人类的接触,获得了世界新闻摄影奖的环境类大奖。
![](https://img.haomeiwen.com/i23851912/4cc0d7a55af1b9b2.jpg)
北极的低温环境给摄影带来了极大挑战,但独特的风貌也为照片提供了独特背景。尤其是在极夜期间,没有自然光可用,环境光往往就是极星号上的探照灯和工作人员的头灯等随身光源,以及摄影师携带的照明灯。在漆黑宛如外星球的环境中,逆光拍摄的漫天风雪中的人物极富视觉冲击力,有时人物在暗光中接近于剪影,让人宛如置身北极,耳边响起风的呼啸。
![](https://img.haomeiwen.com/i23851912/83b24ce031eafcdc.jpg)
在拍摄人物时,霍瓦特尽可能通过镜头讲述故事,带读者感受这些极地探险者的生活和工作体验。我们能看到科学人员在野外工作、在营地周围训练、在船舱里娱乐、织毛衣,甚至能看到女性科研人员在冰封的极星号甲板上做瑜伽和坚持洗桑拿的芬兰科学家,这些让我感受到科学家们的坚韧不拔和乐观态度。
![](https://img.haomeiwen.com/i23851912/9be14b859df40dd7.jpg)
为了增强观赏性,霍瓦特也使用了许多摄影手法,如经常变换拍摄视角,书中极星号的图片就从不同角度、多个机位拍摄。
![](https://img.haomeiwen.com/i23851912/98fb635b05d141de.jpg)
而拍摄人物虽然以全景为主,有时也排摄特写,如一张科研人员睫毛都挂满冰雪的照片,虽然没有拍到背景,但足以让人感受到北极的极度低温。再如使用框架构图,利用船的舷窗、帐篷的入口等天然框架,使画面更富观赏性。
阅读本书如同跟随摄影师的镜头旁观MOSAiC考察,震撼的感受也让我们更加关心这次考察背后的目的,关注气候和人类的未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