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这样一个现象,无论你资格多老,年龄多大,身份多尊,一旦登上舞台演讲或者表演,就会不由分说、不由自主、也不明就里地要向台下鞠躬。哪怕台上演讲的已经是一位白发皓首的专家,而台下的听众是一群幼儿园的小朋友。
这是为什么呢?
我对此深感兴趣,于是开始着手查阅资料,想去了解一下这里边的脉来龙去脉。可是查来查去也没有找到特别系统专业的资讯,只能在现有资料基础上,加上我个人的一点理解和心得,尽量和大家详细地谈谈这个问题吧。
鞠躬是中国礼仪文化中的一个表现形式,根据记载,最初应该是形成于商朝,由于那时的统治阶级每当遇到重大灾难、或者在特殊节气到来时候,都要举行祭天仪式,每每需要往祭台上摆设祭品,然而由于祭台一般都很宽大,所以每次摆放东西时,一定要俯首躬身才能把东西放到位置上。久而久之,鞠躬、或者叫“鞠恭”慢慢地就先在官场形成一种礼仪;比如臣子见了君王要“鞠躬”,下级见了上级要“鞠躬”,后人祭拜先人要“鞠躬”,随着后来的发展演变和不断充实,形成了一套系统的礼仪文化。目前国际上鞠躬文化保留最为完整、表现最为普遍的国家是日本和韩国。
不过值得一提的是,一直到唐朝之前,所谓的“鞠躬”事实上还是“跪伏”,即双膝跪地,双手也要伏地,也就是俗称的“五体投地”。到了宋明,在非正式场合又加入了“拱手”,或者叫“担手”,来代替“跪伏”,自清后,采用单膝跪地代替了以往的礼仪,五四运动后,改为现代的鞠躬和握手,之后这两个动作就作为民间一般性礼仪一直存在了。
鞠躬,虽然作为中国礼仪文化的一个部分,实际上它并不复杂,并且很早就呈现衰退的颓势。一般情况下,鞠躬大致会出现在以下这几个场合,首先是相当隆重的场合,比如拜师。我们都从网上看到过赵本山收徒的那些图片,很多人“跪伏”在赵大师脚下,犹如山呼万岁一般,当时震荡了整个娱乐圈。然后就是向别人表示歉意或者感激的时候;比如你丢了手机,人家无偿地还给了你,你是一定要给人家鞠上一躬的。再有就是送别那些去世的人。由于中国丧葬文化中突出“死者为大”,意思就是说死了的人,不管生前年龄辈份如何,都要统称为是先人,所以,活人给死人鞠躬就等于是后人给先人施行恭送大礼。
由此可见,台上的人给台下的人鞠躬,它的根本属性应该是第二条――致谢或者单纯就是打招呼。如果台下来了一千多人,挨个去点个头打个招呼,那光打招呼也得忙活半天,这节目可能就没时间演了。所以人们就采取鞠躬的办法,一次性高效率的解决了打招呼的问题。
虽然我们弄清楚了它的属性,但是有关它的适用性,我们还是在此啰嗦几句。
一般情况下,鞠躬大致分为三个等级,或者说三个角度――15―30度,30-45度,60-90度以上。
也就是说,你鞠躬的时候,头的位置实际上决定了这次鞠躬的属性。一般情况下,上台表演或者演讲,鞠躬30度之内就足够了,如果仅仅是向对方表示友好,比较放松随意的场合下,甚至可以用点头代替。但是如果你是参加一场演讲比赛,那么,头的位置就要再低一些,以到40度左右为宜。因为台下坐着专业的评委老师,这样显得你很尊敬他们。
如果你在工作和生活中不小心做错了事,犯了很大的错误,给别人造成了损失;或者你置身于庄严肃穆的灵堂,去给那些曾经的同事朋友送别,那么,你的鞠躬至少要达到60度;如果你内心确实感到很痛苦,个人建议大于90度,最好幅度大一点,能让头几乎触及到膝盖的位置最好,因为这样会让人们觉得真诚而隆重。
切记这以上几个原则,什么场合,怎么运用,必须要对应好。如果你有一天在台上演讲完毕以后,表情郑重地对评委老师和全场观众来三个90度大鞠躬,那你完了。一定完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