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大的核桃最近遇到不少人,总说我们中国人劣根性如何,这种污蔑很没意思,但是我觉得还是要反驳的,所以后面不定期会写一些咱们中国的英雄人物,并非特别有名的。因为特别有名的也不需要我去宣传了。只是世界知道,真正的中国人是什么样子的,希望大家多多支持。
内容皆取自正史。
南霁云,魏州顿丘人(大致在今天清丰一带)。少年时候家里很穷,操舟为业。魏州临近黄河,估计是河工之类的职业。
虽然执业很苦,南霁云还是练了一身好武艺,尤其精通骑射。
安史之乱,大唐各地的官员纷纷募兵守土,山东巨野县县尉张沼惊叹南霁云的武艺,将他任命为手下武官,此时的南霁云已经四十多岁了。
时徐州刺史尚衡兼任亳州、颍州等地节度使,是张沼的顶头上司,他见到南霁云也觉得此人是当世奇才,正好叛军前锋李廷望攻打汴州,便命令南霁云前去解围,南霁云一战得胜,从此才开始有些声名。
尚衡中人之资,南霁云虽然很尊重他,但未见的多么佩服此人。后来一次机会,南霁云被派到睢阳(今河南商丘)商议公事,见到了张巡,一见倾心。退谓人曰:"张公开诚心待人,真吾所事也。"遂留巡所。
正所谓大丈夫相交白首如新,倾盖如故。
张巡虽然很喜爱南霁云,但他毕竟是徐州的武官,贸然留在这里,用今天的话说不符合组织程序啊,于是几次劝他回去。南霁云磊落丈夫,认定张巡是个人杰,说不走就是不走了。尚衡也知道他是将才,几次派人带着金银来劝他回去,南霁云很感动尚衡待自己的真心,不过国事艰难,他认定在张巡这才能更好地报国,于是礼谢不受,最终留在了睢阳。
要知道当时睢阳是关键重地,有点眼光都知道张巡不战则已,战则此处必然与叛军有一场惨烈的大战。
此时的睢阳,唐军不过数千人,面对令狐潮的叛军足有数万。
在张巡许远的率领下,唐军与叛军大小四百余战,斩将三百。
这期间南霁云立了大功,与雷万春一起被张巡视为左右手。
当时唐朝的经济主要靠江南支撑了,要想把江南才赋转运到关中,就必须守住睢阳,不然经济命脉一断,唐军吃饭都会立刻成问题。所以张巡许远才死守此城。
“霁云善骑射,见贼百步内乃发,无不应弦毙。”
“万春将兵,方略不及霁云,而强毅用命。每战,巡任之与霁云钧。”
雷万春也是一条好汉。比南霁云不如的是,我们如今已经不知道他出身了。史书中关于他的记载,一开始就是张巡的偏将。
令狐潮围雍丘,雷万春立于城头,面中六箭岿然不动。令狐潮以为是木人,后来得知是雷万春本人大为惊愕,遥谓巡曰:"向见雷将军,知君之令严矣。"
当时叛军势大,各地唐朝官员不投降就已经是忠臣了,敢于主动进攻的,唯有张巡许远。听说叛军又要派大军南下,张巡主动出击,命南霁云雷万春出动出击宁陵。雷万春以四百骑压敌,叛军数万重重围裹。南霁云雷万春奋呼纵横,最终:斩贼将二十,杀万余人,投尸于汴,水为不流”。
但睢阳毕竟兵少,安禄山得知叛军大败后,又派尹子奇率奚、契丹等异族军队南下(安禄山本是杂胡),与令狐潮杨朝忠等合兵,众十余万人直压睢阳。
张巡率军力抗叛军,甚至一日二十战。叛军向称剽悍,至此也支持不住,居然败退而走。
此时张巡许远已经解了睢阳之围,功成名就,本来可以一走了之。但他们知道,只要自己走了,叛军一定复回,占据睢阳断江南至关中的通路。所以决定继续死守,并且发人向各处求救。但附近的城池只求自保不肯发兵。
张巡知道孤城难守,此时必须以进为退,于是率军去攻取陈留,尹子奇无奈,只得率兵回战,见张巡不过数千人马,野战又有了信心。
张巡许远亲自擂鼓,南霁云雷万春一马当先直冲叛军勇不可当,叛军大败,死伤枕籍,狂奔数十里,再不敢南下争锋。
安禄山闻讯大怒,下了死命令,尹子奇无奈,只得带兵回来,他兵多粮足,打定了围困的主意。
不能总被围着啊,得想办法破敌。
这天晚上,城中忽然传来点兵的鼓角声,尹子奇以为张巡要劫营呢,赶紧也点兵准备迎战,谁知城中闹了一回又没声音了。
如此几回,叛军放松了警惕,再一次听到鼓角声也不怎么准备了。
忽然城门大开,南霁云率精骑突出直冲叛军,一路斩将搴旗,叛军大败,只可惜尹子奇逃过一劫。
尹子奇心有余悸,这天攻城士兵来报,城中射出的箭都是蒿草削尖了制作的,尹子奇接过来一看心中大喜。不用问,这是城里已经没有弓箭了。他正琢磨怎么加重兵力,只听城上有人大喝一声:“南八!”跟着嗖的一箭飞来,正中尹子奇左目。
原来这又是张巡的计策:大军攻城,将军在军阵中,很难发现具体位置。南霁云即便是神射手,不知道尹子奇在哪也没用。所以才假用蒿草作箭,引士兵去向尹子奇报告,南八(南霁云在家族中排行第八,唐人喜欢以姓氏加排行称呼人)一箭成功。
尹子奇真冤枉,因为这箭可能是他军中的呢?为何这么说?还得从雍丘之战说起
弓箭是消耗品,雍丘被围得不到补充,这天晚上,有人报告尹子奇,说有千余人身穿黑衣,正从城头用绳子慢慢缒下来。尹子奇心想好阴险,举要要趁夜劫营。于是吩咐士兵乱箭射杀,一时数万叛军纷纷开弓射箭,奇怪的是那些黑衣人叫都不叫一声。而且身上中了箭,过了一会还都又回到城头了。
咋回事呢?第二天尹子奇才明白,那根本就不是人,而是稻草人。张巡用这招借了他一大笔箭,直到后来雍州解围都没用完。今天南霁云射他这支,说不定就是雍州张巡借的。
而且提起来就伤心,雍州借箭后几天,士兵又报告,说城中又縋下人了。尹子奇很生气,拿我当傻子吗?又来借箭了?不理他。
谁知这次是真人,张巡派出五百壮士身穿黑衣,下来一通斩杀,尹子奇败退十余里。
南霁云这一箭,让叛军一个多月不能进攻,等尹子奇养好伤已经是七月了。
此时城中已经严重缺粮,人们都是饿着肚子打仗。叛军刚围城的时候,南霁云曾经奉命杀出重围,去找许叔冀求救。许叔冀给了数千匹布。在唐朝,布匹绸缎可以当货币买东西。但此时两军交战,南霁云需要的是粮草,他差点和许叔冀打起来。如今撑不下去,张巡命他去找贺兰进明求援。
当时贺兰进明大军驻扎在临淮(今江苏盱眙北),兵精粮足。
如果他肯支援,睢阳可保无虞。
南霁云率领三十精骑溃围而出,尹子奇试图派兵阻拦,可根本拦不住。
没想到贺兰进明空负才名,实则嫉贤妒能。唐人韩愈就下过定论,贺兰进明嫉妒张巡许远功劳远在他之上,加之惧怕叛军,所以不肯救援。
但他又爱惜南霁云勇武雄壮,一定要留他在帐下,南霁云苦苦相劝,请他为国家发兵救援睢阳。贺兰进明哪里肯听,吩咐摆下酒宴舞乐招待南霁云。
南霁云给他讲睢阳的重要,贺兰进明只是顾左右而言他。一霎时酒宴摆下,他请南霁云入座,无论南霁云怎说,贺兰进明就是绝口不提睢阳。南霁云知道他真心不救,哪里还肯入座,慷慨语之曰:“我南霁云来的时候,睢阳军民没饭吃已经一个多月了(当时睢阳粮绝,人们吃老鼠吃树皮,甚至吃土度日),我怎么忍心在你这自己吃饱!即便让我吃,我也咽不下去!”
贺兰进明还要劝酒,南霁云拔佩刀斩断中指,扔在贺兰进明面前,满座皆惊,南霁云慷慨忠义,陪坐的人都为之泣下。
贺兰进明还要留,南霁云拂袖而去,出门招呼三十精骑上马而去,出城前路过一座寺,南霁云抽箭射寺中佛塔,箭射入塔上砖中,南霁云指箭立誓:“我回睢阳破贼,再来必灭贺兰!这支箭就是凭证!”
南霁云又在附近各处求援,最终只要到百匹战马,援军只有宁陵守将廉坦率领三千士兵。到了睢阳,南霁云和廉坦趁着夜晚又有大雾入城,却仍然被叛军发现,一路厮杀。张巡在城中听到外面有交战的声音,知道必定是南霁云回来了,就开门迎接,只有千人左右入城,还抢了叛军的牛数百只。
“将士相持泣。”
这就是睢阳被围十个月的全部援助。这些牛吃完,睢阳已经没有吃的了。张巡甚至杀了自己爱妾给将士作为食物。如今看很残忍,但为了大唐的国运,也只能不得已而为之。
十月,睢阳城破,不是战士们不用命,实在是饿的无法作战,史载当时睢阳守军,虚弱的已经连刀都举不起来了,很多人站都站不住。
张巡许远南霁云雷万春的被俘。
叛军举刀胁迫张巡投降,张巡誓死不降,叛军要拉他出去,张巡也不肯屈服。最终被叛军牵着头出去,将要斩首的时候,听到叛军又威胁南霁云投降,南霁云低头不语。
张巡大叫:“南八,男儿死耳,不可为不义屈!(南八,男人大丈夫死则死耳,不可向不义屈服!)”
南霁云闻言笑道:“欲将以有为也。公有言,云敢不死?(我原想有所作为——如姜维诈降钟会,不计生死声名,用反间计杀贼报国——您既然说话了,云怎么敢不随您而去。)”
敢笑荆轲非好汉,好呼南八是男儿。
于是一行人同时遇害。
睢阳城破,守军或战死或被杀,无一人投降。
那么他们这一死,大唐败了吗?没有。有人说既然如此,何必死守睢阳?
此一时彼一时也。叛军刚起兵时候气势如虹,下洛阳破潼关入长安,如果这个时候睢阳再破了,大唐也真就完了。不要以为只是改朝换代,安禄山并没有什么政治能力,他带领的胡兵完全以虐杀为重点。唐与叛军的斗争,是文明与野蛮的斗争。如果叛军真的彻底击败大唐,中华文明都有灭绝的可能。
经过十个月的死守,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郭子仪李光弼在北方大破叛军,叛军在河南的势力大为减少,又有了新的通路可以联通江淮和关中。
如果不是十个月死守睢阳,打出这缓冲时间,只怕整个中原大地都会陷入一场浩劫。
“使不得搏食东南”
“而唐全得江、淮财用,以济中兴,引利偿害,以百易万可矣。”
“守一城,捍天下,以千百就尽之卒,战百万日滋之师,蔽遮江淮,沮遏其势。天下之不亡,其谁之功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