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深受职场生存的困扰,于是朋友推荐了这本书,用了不到一天,零零散散的时间,终于看完。看完那一刻竟有这样的感觉:仿佛随着书中的翠贝卡经历了职场中的风风雨雨。而这当中所提到的职场生存技巧,又都是我当下必须抓紧时间学习的。在这样的阶段,读到这样的书,真是幸运。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学校、职场都是江湖,只是在学校中,相对来说单纯一些。而职场中由于有了利益的驱动,加上每个人都在社会的染缸中,早已学会了适合自己的一套法则。而从学校初入职场的新鲜人,处于过渡期,难免会有一些意想不到的困难和挫折,能够咬牙熬过去的人,相信心理也会越来越强大。一份工作并不能改变我们,它只是让我们更明白自己是什么人,什么在自己心中更重要。在工作中,经过所有的痛苦、坎坷、委屈、失败、欢乐、激情、冲动、成功,也才丰富了自己的另一面。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职场有风险,步步需谨慎。
如下为书摘。
其实跳槽就像卖东西,买卖双方谁更能沉得住气,谁才对价格更有主导权。商品一旦促销,哪怕品质再好,价格上多少也得打个折扣。所以大环境越是动荡,才越要勇于当“钉子户”,不但能在漫长的讨价还价中拿到好价钱,说不定当身边人都离开得差不多后,反而会凸显价值,收获意想不到的利益。
电子邮件轻易不要随便发,有什么事,都可以先电话沟通嘛。电话沟通好了,再发邮件出去——一旦白纸黑字的落在笔头上,就没有回旋余地了。”
在企业里要学会换位思考。遇到问题,就先想想如果你是这个人,你会怎么想、你的诉求是什么、怎么做才对你最有利,想清楚了这些,就明白他们的行动和目的了。
越是旁人眼里的小人物,因为人人都忽略他们,反而你的关心和尊重就越显得弥足珍贵,而且你永远不知道在什么时候这些不起眼的人反而会搭手帮你一把。其实这人和人之间的关系有时候就像面镜子,你对别人怎么样,别人也会对你怎么样。
帮你不是为了助人为乐,谁对我们的项目有话语权,我们才会帮谁——这是唯一的标准。”
与其在幕后做一百件好事,不如在老板面前做一件露脸的事
人人都会做的,你只要做到七八分就可以了;其他人都不会就你会的,才一定要做到满分。
企业大了就要简单问题复杂化,只有这样做起事来才最安全。企业小的时候,我们尽量将复杂问题简单,因为只有这样,才能高效地运转;当企业大了,我们反而将简单问题复杂化,因为只有这样,做起事来才最安全。
给高层作汇报要先从结论开始,否则他们没耐性听;要用他们能理解的顺序说,否则他们会觉得你没逻辑。
第一条就是‘金字塔原理’——给老板汇报,务必得先传达最重要的结论,把结论先说完,再回头来说各种论点,最后再陈述支持这些论点的各种论据和事实。”
“第二条原则就是在老板面前做陈述,不要用‘自己想问题的顺序’,而应该用‘老板能理解的顺序’!”
第三个原则就是——老板的要求不等于老板的需求——你需要根据他真正的需求、而不单单是口头的要求来完成你的汇报。
刚进来的时候呢,这三种竞争的排序是能力第一,脑力第二,体力第三;做了几年,就变成脑力第一,体力第二,能力第三;做到最后,只有很小一部分能上到顶上的人进行脑力决赛,绝大部分还留在下面的人,就剩进行体力决赛了——所以综合来看,无论哪种竞争最后都沦为体力竞争,所以有个好身体才是赢得战役的关键,别的什么都是扯淡。”
不参与决策过程,就只能做执行者,时间长了就会越来越低端。很多事情如果你不参与决策过程,就只能做执行者,时间长了所有的人就都会拿你当跑腿的,价值只会越来越低端,到时候就连供应商都未必会尊重你。你总要循序渐进地多掌握一些话语权,别人才不敢看低你。
不要过度承诺,但要超值交付
基层管理对事不对人,高层管理对人不对事。基层的老板往往对事不对人,你只需把工作做好就可以让他们满意;而这些高层的大老板们往往对人不对事,一旦你在他的脑海中造成了某个印象,之后发生的事情都很难颠覆他心目中的这个形象。
人们通常是肤浅的,喜欢用表面的东西去衡量他们所不知道的东西,所以让他们喜欢你反而很简单。你和美国人讲英式英语,和澳洲人讲美式英语,和德国人讲任何一种英语,和英国人讲伦敦腔——只有和法国人,除了法语,他们什么都听不懂。
口头表扬不落到笔头上就只是说说而已。跟谁说不要紧,趁着他对你的热乎劲儿还没过,你自己主动地去向他、还有总部来的人要关于这次活动的反馈,口头表扬说说就过去了,要让口头表扬落在笔头上才有用。
而若想以最快的速度融入一个公司,也可以很简单:一,抄袭;二,研究;三,学习;四,创新。什么都不知道的时候,可以简单地抄袭别人的言行;适应的过程里,应该对发生在身边的每一件事加以观察和研究;随着你对公司越来越了解,你的圈子越扩越大,要从成功者身上学习;而最后令你脱颖而出的是站在巨人肩膀上的创新。
为有些问题,是可以靠“想办法”来解决的;而有些问题,则是注定解决不了,需要你代部门老板出面,去顶业务部老大的枪口和斥责的。
自己不宣传自己,甭指望老板会主动挖掘你的闪光点。
判断一个老板是不是一个好老板有几条标准,第一条是他最多带过多少兵;第二条是这些人都跟随他干了多久;第三条就是假以时日后,这些人是否都得到了适当的发展。
即便是再英明的老板,你也不能指望着他自觉地挖掘你的闪光点,你自己不说自己的好话,还指望着谁来替你说?你自己的利益不努力争取,还指望着谁能巴巴地送给你?
赞扬也是分三六九等的。
写评估不是说了你好话就算完的,同样赞美一个人也可以分三六九等——评估的内容应该符合公司对员工能力的要求,而评估方式也应遵循STAR原则,把背景、困难、努力和结果交待清楚。当然,如果能有更翔实的事实、客户的评价以及强有力的据做支撑,就会更好。
当众表扬、关起门来骂。
事事亲力亲为,对于员工是敬业,对于管理者是失败。一个总监级人物,做来做去做的都是些助理都能干的工作,把所有细节东西都抓在手里,哪儿还有精力管更重要的问题啊?
单纯的赢没有任何意义,达到目标才是最重要的。
职业化就是懂得在合适的时间、合适的地点用合适的方式说合适的话、做合适的事。
我们最终会成为什么样的人,不取决于某件大事,而取决于无数小细节的积累——可以选择不梳头就来上班,也可以选择出门前对着镜子打理好自己;可以选择漫不经心地做幻灯片,也可以选择把它做得细致专业——当别人想到你时,最先进入脑海的是你某一方面的细节,千千万万个细节积累起来,就决定了我们会成为什么样的人。
远程恋爱的问题在于你们没有共同的生活基础,即便感情再深厚,也会渐渐失去共同的话题。异国恋爱的问题在于即便空间的距离能勉强维持,时间的距离也会将两个人无情地分隔。
管理下属就是要骑马,牵牛,赶猪,打狗
翠贝卡属于能力强、人品好的千里马员工,必须胡萝卜加大棒、威恩并施地才能让她跑起来;而马超虽然忠厚,但能力一般,就像任劳任怨的老黄牛,只要牵着他好好抚慰,他仍会踏踏实实地干活;若有品质能力都一般的“猪”员工,只需施加压力赶着便好;而对那些各方面表现都差的,哪怕再缺人手也要坚决打走。
当对手让你越来越生气的时候,说明他更强大了。
老板的关注永远是形式大于内容,言辞多于行动。尽管他们会挑出各种各样的漏洞,向你索要他们需要的各种数据,却不会提供任何可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更不会主动替你去疏通某个僵直的关节。
幸与不幸都是比较级,要有垫底和对照才感觉得到。
但凡是手里有钱,又能花钱的部门,一向是企业里风险系数最高、也最脆弱的一环。
不了解情况的时候,就少说多看。拍马屁就是要头脑灵活、立意新颖、感情真挚、态度诚恳
大公司作出的决定往往不是最优的选择,而是部门间彼此妥协的结果
看上去再万无一失的计划也总会有意外发生,我们无从预测这些意外,却可以提前作好备案。发生意外,首先得能稳住自己,才能把损失降到最低
单独和领导经历他最光辉的时刻,因为领导也需要有人印证他的辉煌。
一份工作并不能改变我们,它只是让我们更明白自己是什么人,什么在自己心中更重要。
跳槽是解决不了问题的。很多人从一个工作跳向另一份工作,并不是因为他们更喜欢下一份工作,或是下一份工作更有前景,而是他们在上一个公司遇到了困难、备受煎熬,所以迫不及待地跳向另一个山头。没有问题的公司是不存在的,而力德已经是行业里最好的公司。如果力德让你不开心,那么你在任何其他公司也不会开心;如果你在力德有无法解决的麻烦,那么你在其他任何公司都会遇到类似的问题。
我们每个人都是一样,一旦在工作里遇到过不去的坎儿,就希望借辞职和跳槽来逃避——可跳来跳去呢,天下所有的公司都一样,天下所有的乌鸦都一样黑——我知道现在你很委屈,觉得这一切很不公平。十年以后当你回过头来看,这不过是小事一桩,不过是你职业生涯一个小小的经验教训。你会发现力德没你想的那么烂,你希望跳去的公司也没你想的那么好。
每次跳槽都是有成本的,从适应到打开局面至少也要一年,刚刚熟悉了老单位就离开,在新单位又要重新开始,一共就浪费了两年。每个人的职业生涯中都会碰到几个瓶颈,当你熬过去就向上跨了一大步,而当别人在苦苦煎熬、你却一走了之的时候,别人就领先了。
变化就意味着机会,越是翻天覆地的变化就越是意味着大的机会。
不能做什么比能做什么更重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