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是一棵大树,滴灌是滋养的方式。相信滴灌的力量,就能和时间做朋友,成为长期主义者;相信生命像大树一样,向下扎根、向上生长,就会做一个终身成长者;相信固本方能枝繁叶茂,就更懂得浇灌根系,成为不焦虑的智慧父母。
一
感受是非暴力沟通的第二个要素。说到感受这个词,自然会联想到情绪,情绪与感受紧密相连,相伴而生,又有所不同,情绪之后才是感受。情绪是生命的风雨,感受是风雨之后的天地。
人都是有情绪的,喜怒哀乐是人之常情。非暴力沟通中的表达感受,不是发泄情绪,不是肆意呈现狂风暴雨,而是平静地描述风雨后的清朗或阴沉。
生命中留下深刻记忆的那些往事都伴随着强烈感受,感受给生命长绳打下一个个结。发生情绪,留下感受,记忆永存。《左传》烛之武退秦师那段故事中,当秦晋围困郑国、岌岌可危时,郑伯请求烛之武出山说秦救国。烛之武推辞说,我壮年时都不及别人,如今老了也干不了什么。借推辞之名说出郁结于心、不被重用的怨恨不平。作品没有记叙烛之武壮年时有过怎样的故事,激发了他怎样恼怒的情绪,但是这感受几十年后还在,依然不吐不快。体会并表达感受,是生命的需要。
二
体会并表达感受是一种沟通能力,需要培养,需要从小培养。《红楼梦》中的贾迎春,不急不火,无恼无恨,懦弱无能,成了“二木头”。贾迎春是贾赦之女,并非邢夫人所生,从小缺爱,备受压抑。教养方式影响性格,影响一个人体会、表达感受的能力。
多年以前,同事都住在学校大院,抬脚串门,一天到好友家,看见她三四岁的小孩,坐在小板凳上,一边哭一边数落妈妈,“你说你就是不对”妈妈回应“是我不对”。孩子又说“你说你再也不敢了”。妈妈回应“我再也不敢了。“妈妈成了犯错的小学生。看到这一幕,当时觉得挺好玩,现在觉得妈妈做法有爱又智慧,允许孩子发泄情绪,尊重孩子感受,给了孩子自在成长的空间。
当你指着正在流眼泪的男孩说,“作为男子汉,这么点事不值得哭。”“别哭了,一点也不坚强。”男孩也许会忍住眼泪,接受了”要坚强”这一正确观念,同时,很可能封存真实感受。当再次遇到困难时,没有眼泪,不表达悲伤,似乎很坚强,而没表达出感受可能会悄悄攻击身体。
三
感受是生命的符号,如同大树的叶,发芽,吐绿,沃若,变黄,凋落,随着季节更替变化,。沟通中倾听和表达感受,就是生命和生命对话,才可能让爱意流动。
如何恰切地表达感受?分享三个锦囊。
1、 延迟一下,让情绪沉淀成感受
情绪来临,可能得意忘形,可能气急败坏,这时的言行不是表达感受,而是发泄情绪。一般不具有积极的建设意义,不利于形成互助友爱的关系。根据三脑理论学说,情绪下的言行被情绪脑(哺乳脑)支配,延迟一下,只需6秒钟,做三个深呼吸,信息就上传到理智脑,言行就会由理智脑支配。此时表达出的感受伤不到别人,也不伤害自己。
2、 示弱更有力量
不必掩盖自己的悲伤,不必假装自己不紧张。正视正在发生的真实感受,积极表达出来,看似弱其实更有力量。如果先生心思粗糙,关心不够,情感互动不多。你感受到孤单与失落,希望先生更体贴一些。这时,不让对方猜测,不等对方自觉,不要装得满不在乎,不可直接批评指责。这些做法似乎强势,却于事无补,关系不会改善,还会更加疏远。示弱,真实的示弱,表达你的孤单与伤感。如果对方爱你,就会为你做出改变。
3、 注意区别感受和想法
混淆感受和想法,感受不能清晰地表达出来。“我觉得自己很无能。”“我觉得老板很卑鄙。”“我觉得我的文章写得不好。”
对这些说法,我们并不陌生,这里的“我觉得“,并不是表达感受,而是表达想法。把“我觉得”换成“我认为”更恰当。表达感受就是用失落、郁闷或厌烦等具体词汇清晰表达出来。我们可以说,“这件事没有办成,我很郁闷。”“老板不断提出过分要求,我很厌烦。”“看着我写出的文章,我很失望。”
把感受从想法中剥离出来,具体地表达,让对方准确获得你的感受,让情绪共鸣,进行非暴力沟通。
清晰表达感受,需要丰富词汇,如果我们词汇贫乏,很难准确地表达感受,这就需要有意识地积累表示感受的词汇。
附:
(1)下列词语可用来表达我们的需要得到满足时的感受
兴奋 喜悦 欣喜 甜蜜 精力 充沛 兴高采烈 感激 感动 乐观 自信 振作 振奋 开心
高兴 快乐 愉快 幸福 陶醉 满足 欣慰 心旷神怡 喜出望外 平静 自在 舒适 放松 踏实 安全 温暖 放心 无忧无虑
(2)下列词语可用来表达我们的需要没有得到满足时的感受:
害怕 担心 焦虑 忧虑 着急 紧张 心神不宁 心烦意乱 忧伤 沮丧 灰心 气馁 泄气 绝望
伤感 凄凉悲伤 恼怒 愤怒 烦恼 苦恼 生气厌烦 不满 不快 不耐烦 不高兴 震惊 失望 困惑 茫然 寂寞 孤独 郁闷 难过 悲观 沉重 麻木 精疲力尽 萎靡不振 疲惫不堪 昏昏欲睡 无精打采 尴尬 惭愧 内疚 妒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