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说“未能事人,焉能事鬼?”
又说“未知生,焉知死?”
但他又要求“祭如在,祭神如神在。”
所以孔夫子对鬼神的态度是“敬鬼神而远之”。实事求是,不知道就不乱讲。
孔子对子贡说过“如果我说死了的人还有意识,就怕丧礼太过铺张,还要活人殉葬;如果我说死了的人没有意识,恐怕不孝者会把死者随便丢弃。你想知道人死后有没有意识,当你死了你自然就知道了。”
但孔子很重视祭祀,他对祭祀的支持,是为了活着的人更有凝聚力。这样的礼仪可以使人们由于共同的祖先而产生相互的认同感。
妈妈与孔子在谈到为什么要为父母服丧三年时,孔子说: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孔子所认为的人生意义首先是从家庭伦理的角度出发的。
父慈子孝,“慈”不用教,“孝”需要不断强调。“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人生的意义和创造不朽的现实都始于孝道,但不止于孝道。
孔子5岁的时候,鲁国的一位智者叫做穆叔,就说过“立德立功立言”的三不朽。孔子讲:“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
人只有首先实现在家中的意义和不朽,才能够追求在历史上的意义和不朽。
妈妈与孔子孔子并不想成为一个哲学家,他只是在研究如何成为一个更完善的人。所以儒家传统应当被理解为更广泛意义上的一种哲学:追求智慧,而不仅仅是理性智慧。首先是“仁”的概念在论语中出现了105次,是论语中最重要的概念。
仁者爱人。我欲仁,斯仁至矣。“仁”就是意味着一种使生物意义上的人成为一个真正合格的人的品质,这种品质是每个人都必须努力具备的。
德,是修炼仁的过程。以德来修炼,才能有所得。
礼是仁的载体。哪怕是日常生活中最普通的行为也可以带有礼仪的性质,而这正是人类行为与动物行为的区别之所在。
孔子说“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如果仁是成为一个具有关爱之心的人,那么,学习礼仪就是学习关爱的行为方式。仁是电,礼就是电线。
“恭而无礼则劳(劳倦),慎而无礼则思(懦弱),勇而无礼则乱(闯祸),直而无礼则绞(刻薄)。”
礼,是让我们做到中庸之道的最佳修炼途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