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用一些零碎时间读完丁立梅的散文集《风儿记得花的香》。被她清新脱俗的文字,细腻的笔触,充满真情和诗意的风格所打动。我在想她的干净、明亮、温馨、可人的文字来源于哪里?
是阅读。
这是一定的,一个作家必然需要大量的阅读,丰厚的文化底蕴才能够温润一篇篇美文。
像丁立梅自己所写:年少的时候,我曾热切地做过一个梦,一个有关书的梦:开一家小书店,抬头是书,低头还是书。
由此可见她对书的喜欢。《书香做伴》这一文就很好的记录了她的读书经历。
除此之外呢?我认为那就是对生活的体验。
无论是一树花开,还是一方草绿,无论是母亲的心,还是家乡风土人情。无不带着她走过,触摸过的痕迹。这样的情感和灵感都是在深刻的体验中获得的。
丁立梅很多散文被选入中考阅读理解题。足可以看出她的散文对初中生阅读理解的适合,也可以看出她的生活体验,其实可以启发我们每个学生去饯行。
简单的教学行为中,一定隐藏着精神生活和行为中某些最有效、最重要的规则。
我想在阅读和写作教学中最重要的规则就应该是在体验中感知,感悟,从而与文字生发共鸣,生发灵感和表达的需要。所以我认为应该邀请孩子到生活中到自然中去体验,有了真正的体验才可能产生真正的阅读和写作。
昨天在朋友圈里,看到花园学校校长,也是我的老同学毕淑娟校长发的她们学校五年纪同学收割小麦的美篇。
老毕附了一段话:院墙改造完成时已是秋分,不宜栽树种花,为了不让土地荒芜,让校园多一些绿色,就撒了些麦种。刚发芽时有的学生说是韭菜 ,没想到今天居然收获了饱满的麦穗……城市里长大的孩子,竟然对收麦子这么好奇,这么惊喜!小麦田,大课程!以后要让孩子们多一些这样的劳动体验!
体验,是产生真正学习的最好的方式。
美篇里还附了她们五年级学生写的文章。虽然看不太清楚,但是我知道,如果没有这次体验,小孩子是不会写出收割麦子的文章的。
这让我想到了我们小时候去生产队捡拾麦穗的情景。小时候,老师教过我们多少知识,讲过多少道理都没有任何记忆了,唯有怎么捡拾麦穗,怎么掰下玉米,还历历在目。而且这些也大都做了小时候写作日记的素材,原来的老师哪里会教作文怎么写,但是就是靠这些真实的体验,我们也学会了写作文章。
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每个少年从教育者那里获得“活水”,才能够真正发挥他们的才干。
我认为,教育者给予孩子们的最新鲜的活水就是带着孩子走进自然,走进生活,去获得真实的体验。
今天晚上,在翻看朋友圈的时候,看到了我们学校徐国华老师发的孩子过六一的图片。
这个一年级的小朋友,用六一儿童节,去公园里给小鸟做了一个家。徐老师留言:自己动手,给鸟儿建一个家,历时四个小时,把鸟巢送上参天大树。大自然就是最好的课堂。这个六一,赴一场和大自然的约会。惊艳的不是时光,是不着痕迹的成长。
徐老师还附了一首小诗:
倘若你在植物园看到这样的鸟巢,
不要惊讶它无端上树,
那是一个有梦想的小孩,
用稚嫩的小手,
一笔,一据,一粘,一钉,
用心做成的。
在细雨蒙蒙的六一,
争分夺秒,
求她载着小 鸟的梦出发和到达。
从带着孩子养蚕宝宝到做鸟巢。我看出徐老师是一个聪明的妈妈。她懂得送给孩子最好的礼物是成长的体验。
我在想,这小家伙在读到很多童年的书的时候就会想起自己的童年趣事,在写作童年趣事的时候,也会激动的一挥而就,这就是体验留给孩子的知识和智慧。
有体验才会有真正的阅读和写作。古人说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就是这个道理。
复课后,延长学习时间,真的是提升学习效果的好手段吗?不见得。
当我们把大自然,把生活关在了门外,就难以有真正的读书学习了。
对生命的遗忘是教育最大的悲哀,对生活的漠视是教育最大的失职与不幸。教育的过程首先是一个精神成长的过程,然后才成为科学获知的一部分。
教育要有面对一丛野菊花而怦然心动的情怀,这样的情怀是引领孩子在体验中获得的。没有这样的情怀就没有丰盈的精神世界,没有丰盈的精神世界就没有阅读和写作,也就是说,没有体验就没有真正的阅读和写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