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你列举成长过程中最深刻的三件事或三个细节?
请描述上述事件或细节发生的时间、地点、环境和人物?
请回想并描述在这些场景中你的身体感受和情绪体验…
刚开始看到开篇层层递进的提问,真发懵了,怎么一件都想不起来呢?更不要说细节描述,还有回味当时的身体感受和情绪…
我怀疑是不是自我意识太差,使得这些年过得不太自知,以至于到现在还不时让自己陷于纠结的境地,心中不免有些慌乱和失落…
当然,我也知道正因为需要自救,才在这么忙碌的日子还坚持学习心理学。迫不及待地一口气读完了本次课程的正文,又用乘车时间看了每篇课件的前几位留言,渐渐的,刚开始的无助感得到缓解,而内心的那些深刻的成长画面也开始浮现……
人生脚本2.jpg至于我的画面是什么,让我们先从课程说起…
武志红老师心理学课程第4课(7.23—7.28)主题是“读懂你的人生脚本”
该主题整体由以下部分阐述——
4.1 一切都是自传
4.2 轮回,是为了疗愈
4.3 你想要什么样的自传
说到人生脚本,要从“人生的自传开始”聊起,观察我们的生活你会发现,正如4.1中所述——
(1)纵观文艺界,导演、演员和小说家等创造出来的精彩作品,通常源于他们的自传。
(2)所谓“人生脚本”由著名心理学家埃里克.伯恩提出,他认为每个人都有一个“人生脚本”,它在童年的时候形成,有开始、展开、高潮和结尾。
(3)那些最打动人们的故事,很可能是人类共同的重要“人生脚本”;而最打动你的故事,很可能是你的“人生脚本”。
或许,每部文艺作品都是一盏聚光灯,引导我们与书中的自己相遇,就像曾看到的那句话:“从来没有人为了读书而读书,只有在书中读自己,在书中发现自己,或检查自己”。很多看似悲伤的故事,揭示了现实的真相,而很多看似欢喜的场景,照亮了生活的希望。
可以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脚本,在这个脚本里,我是主角,是编剧,是导演,同时又是可以感同身受的观众,根据前课所学,这个脚本,应该就是自我潜意识的延展,再联系“自证预言”中所述,每个人的人生,兜兜转转其实都是在找寻自己而已…
对自我成就感阐述后,本课进入3.2部分有关人生脚本形成,所谓“轮回”的阐述——
(1)“强迫性重复”是人们往往会主动追求重复一些场景,不断去体验个中感受。
(2)我们会重复创伤体验,也会重复好的体验,每当重复一个体验时,相关的神经元链接会被加深;
(3)所谓“轮回”的意义在于,有“强迫性重复”的过程,我们也获得了新的可能性,去疗愈原初的痛苦;
(4)有对过去经验的觉知,强迫性重复才有意义。
可以说,潜意识自我觉知是改变的前提条件,通过觉知和接纳,“人生的脚本”也能通过有意义的轮回塑造和完善。
就如同每个人都是自己的人生导演,不断写下剧本,回看时前后比对,发现很多雷同的情节,于是理清不喜欢情节的来由,并想办法美化已有的结局,同时让那些喜欢的情节在不同的场景中多重复几次,于是,剧情完善了,人生也变得美好起来。
知道了轮回的意义,那么怎么来改变自己的人生脚本,从而改变自传呢?这就是本课4.3的阐述——
“(1)设想一下你的墓志铭。
(2)认识记忆中最早、最深的事件或细节。
(3)完整地观察一段关系或事业,回想它的开始、发展、高潮、结束和尾声,以及你在其中的感受和心念。
(4)意识和头脑层面的语言,构不成心念,心念都是潜意识和身体层面发起的,并且都是图像式的。”
坦白说,上列引述内容到现在我也没能顺利体会,就好像墓志铭,似乎从未考虑过这个问题,而改变自传的方法,看似简单——1.回顾细节、2.探究感受、3.不带评判地觉知、4.告诉自己慢慢来、5.争取条件找专业陪伴。
不是每个人都能获得到专业的条件,所以实操并不那么容易。对自我的觉知需要不断尝试,勇于穿越过往的迷雾,哪怕等待的是澡泽,冷静适应,随着自己心力的增长,应该能够找到那根上岸的藤蔓…
回读本课预告时所附鲁米的诗——
“不要单单满足于听别人的故事,
不要单单满足于知道
发生在别人身上的事情。
展开你自己的神话,
让每个人都明白这句话的意义:
我们,打开了你。”
打开自己人生的脚本,不仅靠觉知,更需要接纳和转变,敞开心房,重塑自我,创造自己的神话…
课程回顾至此,我思绪万千,不禁想到那句老话“三岁看大,七岁看老”,的确是有道理的。都说性格决定命运,而学了“读懂你的人生脚本”后我明白,性格的形成最初源于青少年时期经历的人和事,是那些印象深刻的过往在我的生命中刻画了我的性格,从而成了我的人生脚本。
我开始找自己的性格标签,“上进、善良、善解人意…”是的,经常听到大家对我的评价是正向的,因为在意这些评价,我总想在各个方面都表现好,或许在这个过程中表现了我的为人善意,处事上进,追求完美,但这些年过得并不轻松。看似我就是个好强的性格,其实现在来分析可能是小时候父亲对我的期望过高,而使我一直处在某种不自信的状态里,所以一直在追逐那种见贤思齐的过程而不得始终。
为了印证这种猜测,根据课程例证的启发,分了几个点进行追溯。
(1)文学作品的偶像。
首先我回想的是喜欢的文学作品,80年代,家长总是让我们看名著什么的,其实到现在曾经看的那些书都忘得差不多了,但我印象最深的是《简爱》,我不仅看了书还看了几版电影。尽管我的家庭境遇比幼年时的简爱好得多,但年少的我还是暗暗发誓要像简爱她那样成为一个自爱自强独立的女生。现在想来,简爱的性格形成里包含了不少自卑的成分(例如身世、长相),因为不自信才会把自己包装在坚强的外壳底下,即便在爱情面前也让她不从容。而这样的人设成为我从小的偶像,成长过程里,潜意识我是不是也在暗示生活中实际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是我的弱点,从而把自己包装得很好强呢?
(2)爱情模式的源头。
都说自己的爱情模式很可能来自于家庭,从小我的家庭是很和睦的,即便发生争吵也只是就事论事,基本上事过就过了,所以,我一直认为夫妻就不要有隔夜仇,今天发生的争执,大家吵完哭完,但坦诚说出想法就是了。
仿佛记得小时候家里每个月都要订很多杂志(《读者》、《青年文摘》、《海外文摘》等),其中有一期《青年文摘》的 青春风铃栏目里有一篇关于初恋感慨的文章,大概意思通过实例阐述了,“初恋非常美好,但大多在成长过程中因为各种客观原因往往不能善终”,看完后好强的我当时就下定决心,日后遇到初恋,一定要好好珍惜,无论有多难,都要坚持到好的结果。
有上面这样的爱情设想,使得我真的遇到的初恋就经历了异地多年的考验,并且在此过程中无论遇到多好的其他异性都没有让我放弃这份初恋,如今我和初恋已结婚生子。而我和先生的默契就是生气了要及时沟通,不要隔夜仇。
(3)拖延症的成因
不得不承认对于自己认为不擅长的事,我有很严重的拖延症。例如:认为自己不会考试,每次复习,刚开始总是信心满满计划如何复习,但最终仍会陷入临时抱佛脚的境地,尽管也有通过的,但成绩总是差强人意;我认为自己不擅长写作,每次只要有人让我写点什么,就会自觉不自觉拖到最后一天才交…这半年我一直在挣扎地改正,但效果没有预想的那么好。就拿007的作业来说,最早每次作业之前我总是信誓旦旦说第二天评论完我就着手下一周的作业,每天写几百字,到第五天完成初稿,第六天修改,第七天从容交作业,但每次都是最后一天赶作业,我都不好意思统计截止到现在我交了多少次迟交作业的红包,所以,我在有考试和工作的时候,请了两个月的假,现在想来,其实不是自己一点儿时间都没有,而是因为不自信,怕忙碌的时候更写不出东西来,或者写出的东西战友笑话,索性给自己找个冠冕堂皇的理由不写好了。
而这个拖延症的病根是什么呢?想来想去,我小时候擅长跑步,尤其是短跑的爆发力强,这么小的个头(不到160)从中学到大学能够代表学校参加市里面的比赛,周围人的称赞给了我很大的信心,由此潜意识里,我产生了自己爆发力强很厉害的自恋情节,认为不仅在运动,学习上同样可以。
说来也是运气,高考冲刺的最后一个多月,我提高100多分考上北京的大学;大学毕业论文,用不到一个月时间从学渣变成校级优秀论文;找工作考试,准备一晚上,我能够在近百人的竞争中脱颖而出拿下留京名额…正是这些幸运的经历让我潜意识里认为,我天生的爆发力会支撑我学习也这样,使得后面的其他专业考试,我也想用短时间来实现最大的收益,但不曾想工作后和学生不一样,工作生活中的琐事会让人分心,最后阶段的冲刺并不能像以前一样心无旁骛,所以工作后的考试就有些差强人意。而我没有意识到,所谓的爆发力的认识,其实是内在那个自恋的给自己拖延完成学习任务的一个借口而已。而这种经历周而复始,到现在也没有得到改善。而失败多次后,我开始认为自己不擅长考试和写作…
反思了这些,不得不佩服武老师课程里引领我们揭露真相。现在的自己,的确是经历的印象深刻的事情刻画的人生脚本形成的。找到脚本的根源,或许可以找到办法改写脚本。比如,这么多年的实践证明一个人特别是女生活得太好强,并不一定是好事,有时候对生活对家人示弱,或许内心会放松柔软许多;对于感情,不要执念于自己的想象和所谓的反馈,无论是爱情亲情还是友情,随缘才是最好的相处方式;没有不擅长的事,只有还没有学会的事,人生的捷径需要爆发力,但爆发力绝对不是拖延症的借口,循序渐进的耐力加上适时的爆发力,才是事半功倍的捷径…
最后,附上目前的墓志铭——
她是笨笨,一直在找寻的路上,终与心仪的自己相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