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行合一,是指客体顺应主体,知是指良知,行是指人的实践,知与行的合一,既不是以知来吞并行,认为知便是行,也不是以行来吞并知,认为行便是知。这是由明朝思想家王守仁提出来的。即谓认识事物的道理与在现实中运用此道理,是密不可分的一回事。这是中国古代哲学中认识论和实践论的命题,主要是关于道德修养、道德实践方面的。中国古代哲学家认为,不仅要认识(“知”),尤其应当实践(“行”),只有把“知”和“行”统一起来,才能称得上“善”。致良知,知行合一,是阳明文化的核心。先有致良知,而后有知行合一。
知易行难,众所周知。很多时候,大家都知道问题在哪里,但是却很难做到。这就是没做到知行合一。归根到底,是不相信自己的知。其实就是不知。只有100%的相信自己,才能做到知行合一。这又引出了一个自信的话题。唯有自信才能做到知行合一。怎么自信?唯有随时接受正反馈,用不断的正反馈加强自己的认知,方可提升自己的自信,深信自己的知,才能得到知行合一的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