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修身达己消零派079郑惠
人生,应该追求更高级的“自私”

人生,应该追求更高级的“自私”

作者: 云彩观察员 | 来源:发表于2021-07-08 19:13 被阅读0次

    人的行动总是自私的,不管他是否知道这一点。”安·德兰在《自私的德行》中如是写道。

    在我们的普遍印象中,自私是一种不好的行为,自私就代表着“损人利己”、“只顾自己不顾他人”、“为达目的不择手段”。自私就是把自己的利益看得比谁都重。

    然而,上述的自私只是一种低级的自私,是一种为了满足自己的物质追求的自私。在这之上,还有一种更高级的自私。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中把人类的需求分为了还八个层次(旧的理论是五个)。又可以被简单地分为低级需要和高级需要。低级需要包括: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高级的需要分为:认知需要、审美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超越需要。

    低级的自私是为了满足我们低级需要,在此过程中与别人竞争,从而对别人的需要造成了伤害。

    高级的自私则是为了满足我们的精神追求,把自己所拥有的知识、物质、财富贡献出来,看到别人得到满足,而得到的精神愉悦。

    高级自私的人,他们的需要不是看着自身,而是着眼于更广阔的世界,为了理想追求而奋斗。他们的需求可以用北宋大家张载的话可以形容——“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名,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对于这种行为,我们更愿意称之为“牺牲”,“奉献”。他们不是为了个人,而是为了除自己之外,更多人。他们不为了满足自身的需求,而是满足精神的需要。

    而在我们中华大地上,从来都不缺少这样的人出现。

    问渠哪得清如水,为有源头活水,教育,从来都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蓬勃发展的源头。

    1917年,一个知识分子从美国乘船,跨越太平洋回到了自己的国家。他手提着一个行李箱兴奋地从船上跳下来。这位知识分子出国前在南京汇文书院、金陵大学度学习,又到美国伊利诺伊大学、哥伦比亚大学求学,主修教育。

    回国后,他先后在南京高等师范学院和国立东南大学任教。在那个时代,他一个月的工资是400个现大洋,如果要在北京买一套四合院,也不过是3个月工资而已。

    但他是痛苦的,他目之所及之中华,满目疮痍,国家贫困到难以想象的程度。中国那时候有两亿文盲,有七千万儿童没有任何机会受接受教育。他说:“这病根,乃在教育。”

    那时候的他,以他之所知,本可以转身成为人上之人;那时候的他,以他之所学,本可以谈笑于鸿儒之间。而他却把目光死死盯住中国的最底层社会,振聋发聩地说:“这个国家以农立国,人们十有八九住在乡下,所以中国的教育,就是到农村去的教育,就是到乡下去的教育。因为农村如果没有改观,国家就没有希望。”

    他这么说,然后就这么做。

    他脱下西装,辞掉自己大学教授的优渥待遇,所有的一切,统统都不要了。

    他移居到南京郊区外的晓庄,这是一个极为落后贫困的中国普通村落。他住到牛棚当中,他和老老乡们相识,他渐渐有一个看上去不可实现的愿望,那就是为中国培养一百万农村教师。

    在那里,带领学生们自己耕作、自己劳动、自己修建校舍,他说:“流自己的汗,才能吃自己的饭,自己的事你得自己干。”

    他说,我不是要培养高高在上的知识分子,而是那些在人民之中的老师。他邀请自己的朋友、学者到晓庄授课,传播新的知识和观念。渐渐地,这个在晓庄极不起眼的大学堂,从几十人发展到数百人众。

    他行走在世俗乡里之间,行走在街头巷议之内,他要帮助那些最普通的中国人,那些年迈的爷爷奶奶、那些富人家里面的佣人、那些财主家的帮工,那些街头的打杂者、那些货场的脚力,那些拉洋包车的师傅们,都识字! 他一个人在努力着,他的这个梦想的芽破土而出,我们眼见繁花就要开到树上。

    在武汉、在重庆、在上海、在南京,他为祖国教育的崛起,一直在路上。 而最后,他死在路上。

    他叫陶行知,安徽歙县人,1891年生,1946年逝。

    那一年,他55岁,因积劳成疾,突发脑溢血,最终,倒在了上海。

    当他灵柩回到南京,南京城里的老百姓自发地为他扶灵,他们要送这个人,送他回他的晓庄。沿路上的人们唱着、哭着:“你去了,我们穷孩子的保姆,我们的朋友,人民的导师。”挽联在飘,上面写着“行知先生千古”,而旁边是宋庆龄亲笔题写所写下的四个苍劲大字——万世师表!

    他是自私的,因为他要用他的一生都在播撒知识的种子,他要满足让中国全民识字的理想需要,他要满足自己实现自己中华之崛起的理想。

    但他也是无私的,用他的一生去温润了中华。他用他的一辈子给我们讲一件事,就是——为人师者,还可以活成这样一般大写的模样!为了达到理想,他愿意奉献出自己的一切。

    教育为公,已达天下为公。

    在6月30日举行的“七一”勋章获得者表彰大会中,有一位女校长获得了“七一”勋章。

    她是中国第一所全免费的女子高中的校长,她叫张桂梅。

    2002年,作为一名普通的山区教师,孑然一身、无儿无女的她立下了这样的誓言:“我想建一所免费的女子高中,让这些山里的女孩们读书,让她们走出大山……”

    她出生于黑龙江省牡丹江市,但她的学校却在云南大理华坪县,一个在祖国的东北,一个确在祖国的西南边陲。

    17岁那年,她跟随姐姐来到云南支教,随着她和孩子越来越亲、越走越近,渐渐地,大山深处的贫困,以及由贫困造成的悲剧,赤裸裸地摆在她的眼前:母亲舍得贷款供儿子读书,女儿才只有十几岁,直接就给嫁出去了……

    张桂梅每一次家访都哭得泪流满面,看到诸如此类的事件越来越多,她特别痛心地意识到,正是由于贫困山区教育的落后和不对等,导致了低素质女孩成为低素质母亲,从而培养出低素质下一代的恶性循环。

    她想改变这个局面,她要给大山里的女孩撑起一片天。

    2002年,一个迫切的念头,在张桂梅心头油然而起:办一所不收费的女子高中!然而,仅靠华坪县的财政不足以支撑建设这样一所中学。当时,张桂梅已经45岁了,却像“发了疯似的”想要建学校,很多人劝她:张老师不着急,再等等吧可是张桂梅总是激动地说:我们等得起,孩子们等不起!

    为了建起这所学校,她曾四处筹款;

    为了让贫困家庭的女孩走进学校,她一次次翻山越岭挨家挨户做工作;

    为了让她们考出好成绩,她每天早上5点起、快凌晨1点才躺下……

    在这整整12年的时间里,1804个可能辍学的贫困女孩,因她走出了大山,走进了大学校门……

    只因为她的一个信念:“我要让这些山里的女孩们读书,让她们走出大山……”

    当我们的自私不是放在自己身上时,就是无私。

    当我们看到不是自己,而是更多的别人时,就是无私。

    在写这篇文章时,我的脑海里萦绕一首歌:不需要你认识我,不渴望你知道我,我把光辉融进,融进祖国的山河,山知道我,江河知道我,祖国不会忘记,不会忘记我。

    当我们去追求更高级的自私,不去计较个人利益时,就是无私。

    更高级的满足是精神的满足,这不是一般的名利的满足,也不仅仅是对个人荣誉的满足,而是愿意把更多人生活的美好当作自己的追求。

    你想要如火,发出自己的光,照亮前行的路,让更多的人可以走得更远;

    你想要如水,化作绵绵细雨,滋润地下的根,让更多的人可以长得更高。

    更高级的自私,是超越个人的私,是谓无私。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人生,应该追求更高级的“自私”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hybtpl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