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谈)
文/高 旗
那天晚饭后,上幼儿园的外孙,因有一个字写不出来,竟遭到女儿的掌掴,小屁股蛋马上有了“粉红色的回忆”。事后,女儿后悔地说:“其实,孩子上学后,这些字都会认识的,干嘛非得让他在幼儿园时认识呢?也怪我太心急了……”同样,在我们小区,仅三四岁的小孩就有百余名。这些孩子的父母们相聚时,话题都是以后如何培养孩子:上什么样的幼儿园、上什么样的小学、参加多少个特长班等等。
“绝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是他(她)们的共同心愿。
我个人认为,家长们早早的下狠碴子来培养孩子,希望孩子掌握一些“拿手”的专长或技能,以备将来好“出人头地”。其实是在拔苗助长,甚至是画地为牢。
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质和兴趣取向。从小学习什么,长大不一定成就什么。有个人人皆知的例子:与郎朗和李云迪从小学钢琴的同龄人,全中国有几十万,最后仅有郎朗和李云迪等极少的人有名气。不由让人联想到马拉松比赛,在“起跑线”上人山人海,可在终点有名次的就那么几个。就说孔子的后裔孔融吧,他四岁时就懂得让梨。其父母就着重培养他,在才华洋溢时被曹操聘为公务员。可是这位小孔先生恃才自傲,高调行事,经常目无领导,大放厥词。结果正值年富力强时就被曹操给咔嚓了!别看在“起跑线”上他跑的飞快,可在半道上却摔个稀碎。父母白培养了不是?艺术大师齐白石,小时候就给别人打工来养家糊口,还不知书画为何物,他干木匠手艺一直快到四十岁时才拿起画笔。结果其画作举世闻名。人家根本没有”起跑线”!
所以说,年轻的家长们对自己孩子的培养无需先设目标定框框,说句实在话:让孩子有个快乐健康的童年最重要。
如今,在一些家长的重压下,许多孩子的童趣被扼杀了。尤其是在双休日的时候,不少参加课外辅导班的孩子们,在家长的陪伴下,拎着好几个大书包,急匆匆地去“赶场”:刚上完美术班,又赶紧奔向国学班或舞蹈班……孩子们反倒比平时上学更加疲惫不堪。自己的孩子在校外“补课”多、参加的课外“特长班”多,成了众多家长们相互攀比的“必修课”……
孩子们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疲于奔命于“起跑线”上,身心健康从小就倍受伤害。有的早早地佩戴上近视眼镜;有的睡眠不足患上神经衰弱;许多孩子,由于内分泌失调和免疫力下降而患上白血病;有的不堪学业重负患上忧郁症,精神崩溃而自杀……
曾经有位年轻的母亲,面对患上白血病而奄奄一息的孩子,她爆发出内心愧疚的悔恨和醒悟:“孩子,妈妈的生命里,不能没有你呀!现在——只要你能健健康康地活着,就是妈妈的最大愿望了!什么‘争名次‘、‘考名校‘,统统见鬼去吧!”可见,这位年轻的母亲,当初对她孩子的培养,是下了“猛劲”和“血本”的……最终,她喊出了本真的心声!
还有个别年轻家长,曲解了《三字经》中的“子不学,断机杼”的真正含义,像克格勃一样,时刻监控孩子的学习,用个人的意志来左右孩子,那怕是对孩子的学习过程中的一个小细节,稍不如意,就暴跳如雷,撕书折笔、摔琴毁器,谩骂体罚……不但给孩子的幼小心灵造成创伤,甚至留下了终身的阴影。更为恶劣的是,有的家长在管教中大打出手,甚至发生给孩子造成致残或致死的人间悲剧。
对于孩子们,从小学知识打基础是固然重要的人生起步,因为“知识改变命运”的定律是无法否定的。但是,如果家长一味地把对下一代的希望和成长,寄托在“起跑线”上,不切实际地随波逐流,让幼小的孩子承受与年龄不相称的“生活压力”,名曰“为他们将来好”,可实际效果却像“践踏青苗”!
要知道,人生苦短。年轻的父母们,请你仔细掰掰手指算一算,你的孩子从出生到成人,他(她)们真正在你身边不足20年!何不好好地珍惜和分享与孩子贴身的20年呢?不要等到时过境迁——你在盼着他们“常回家看看”的时候,同时也在悔恨地遗憾地感叹着:他们小时候,我咋那样对待呢……
拥挤的“起跑线” 拥挤的“起跑线” 拥挤的“起跑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