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弃绝的维度

弃绝的维度

作者: 易夕颜 | 来源:发表于2017-04-08 19:20 被阅读0次

    已然不记得第几次看这部电影了,今晚和女儿又一次观影,起初,我们是说笑的,愉悦的,不知什么时候起,我们俩不再谈论,甚至有些叹息声,直至1900与MAXK的经典对话,直至他随着佛吉尼亚船一起毁灭,直至字幕落下,我们都没有去关闭电脑,然后女儿默默离开了座位。我知道,有一种情绪或者思考已扎入我们的内心,需要用一种利器把它掏挖出来,才能作罢。

          一个问题始终纠缠着我,他为什么不愿离开佛吉尼亚船?出于从小到大就生活于此的感情,还是于此岸的依恋,对彼岸的恐惧?一个弃绝的概念突然跳跃出来。

              1900不是他的真名,他是被妈妈遗弃在头等舱叫雷蒙斯的孩子,从一个细节中(与养父丹尼看报纸时,报刊上正在报导雷蒙斯家族)可以推测,他与这个高贵而富有的家族有关。但故事并没有顺此去编撰,而是抓住了“弃绝”这一隐性的线索。他被父母遗弃了,于是,他就在佛吉尼亚船上长大,整艘船就是他的摇篮,他的游戏室,直至他不经意闯入头等舱,遇见了钢琴,遇见了音乐,他内在的天赋、激情与生命本质的愉悦全然复活,他快乐的享受着音乐带给他的满足。无疑,1900是纯粹的,即使尘世的价值观及诱惑席卷而来时,他依然笑着从容的拒绝。我总是想世上必定会有一个这样的情愫,因为在我们的心中,生命唤起的感慨,虽然也许是隐约的,但却恒在。它要求擦除一切杂质,来表达对存在的最纯粹的呼应。1900,在我眼里,就是一个这样的呼应。

    比如,他不允许他的音乐被记录,被带走,他在乎的只是音乐瞬间流动的深情。他的音符是生活,生命的创造,随心而生,随意而转,他可以根据不同的人的表情灵动的展现,他可以一边和对手比赛,一边被对手的音乐感动得泪流满面。于此,他弃绝了世俗的功利的社会法则,坚守了一个艺术家的天真。这让我想到了毛姆的《月亮与六便士》,思特里克兰德也同样放弃了在别人看来优渥的物质生活,选择了一条艰难的路途。最让我震撼的是当我们仍在仰视着思特里克兰德,他早已超越出了肉体存在的意义,他画画只是因为喜欢,只是想画画而已,他单纯地追求着自己的精神高地无怨无悔。

    比如,比起爱情,他似乎更珍视自己的生活方式。有一天夜里,1900在三等舱的钢琴边,遇到了一位意大利人,他告诉他:“几年前我还是井底之蛙,起始于一片土地,不知道还有外面的世界,直到土地干涸,妻子跟牧师跑了,5个孩子只剩下了最小的女儿,为了她,我决定与坏命运抗争,开始了漫无目的的旅行。” 出生在海上,从未离开过大船的1900,意识到自己从未听见过大海的呐喊,他突然明白,只有离开大海,才能真正地看到大海。命运送来了机会,数年后意大利人的小女儿也乘上了这艘船。当时,他正在录制唱片,瞥见了这位姑娘,并被她深深地吸引,情愫自然地流淌在键盘上。他想把这仅有一张的唱片送给她做礼物,甚至溜进女宿舍,偷偷地亲吻她,曾经为了这份思念,准备踏上陆地去看看外面的世界,可是他没有突破自己,最终转身回到了船上。他曾充满着希望自行的走在通向陆地的路上,为什么他突然间放弃了?他内心抉择的矛盾与波澜,我们何以洞晓?记得最后的场景,1900和MAX坐在废船里交谈,他说出了他的所有迷惑,经典的长段自白,他说:

    整座城市,你永远看不到尽头,尽头在哪里?指给我尽头在哪里好吗?

    天哪,你没见过那些街道吗?光街道就有几千条,你们是如何走的,你怎么去选择走哪一条?一个女人,一栋房子,一块自己的地方,一片窗外的风景,一种死亡的方式,所有的事情都要你去选择,然而这些都是永无止境,没有尽头。你难道就从来没有被这种想法吓得要死吗?这样永无止境的日子是多么恐怖。

    他叙说自己对未知世界的恐慌,他说外面的世界是无数琴键的钢琴,只有上帝能够弹奏,而自己远不能够。他说着,我看着泪流满面。这个场景很触动我,仿佛是两个来自不同世界的人在交谈,一个在里面,一个在外面,里面的人说尽了生活中的设防让他畏惧,而从外面闯荡过的人,只能是心酸的默许的回应。

             是恐惧吗?是懦弱吗?似乎很多人如此评判他的选择,他的转身,他的弃绝。那么,他恐惧什么呢?

             他没有离开过,也许他从未见过真实的世界,但是世界一直在向这艘船传递着讯息,30年来在船上的生活,他观察世界,观察人类对物质世界的疯狂掠取,观察人性的的良善与丑陋,窃取世界的灵魂。船舱里显尽了世界的目光,他从中看到了真相。这不是他想要的生活方式。

          这是更令人深思的弃绝维度。当他明知船要爆破,毅然选择留下,且揶揄着自嘲着所谓“未来”的自己时,我读懂了他的决然。若那个世界只有苟且,那么我就走向远方。巴西作家若昂·吉马朗埃斯·罗萨在《河流的第三条岸》中也讲诉了这样的一个故事:本分的父亲某天忽然异想天开,他为自己打造了一条结实的小船,挥手告别家人,走向离家不远一条大河。不是远行也不是逃离,而是独自一人驾舟河流上飘荡,只需儿子送来食物,别无他求。家人想尽办法让他重返故土,但他依然故我。最终,已经白发染鬓的儿子对他隔岸发誓:只要他回来,一定继承父亲未竞的事业。父亲兴高采烈向岸边靠近,可是儿子却实在无法忍受仿佛来自天外的父亲形象,在恐惧中落荒而逃。父亲从此再也没有出现。父亲为什么要离开?族人都搬离了,为什么我留了下来,只是为了照顾父亲?而当父亲再次向他招手时,为什么我却落荒而逃?一个个问题挑战着我的阅读体验。父亲的离开很含糊,没有任何直接原因,他只是想过另一种生活,属于自己向往的生活。在别人看来,选择流浪是一件荒唐愚蠢的事,而流浪不是一个注定的结局,只是一个过程,在非此岸非彼岸的第三条岸间流连,是关于父亲灵魂的寓言。也许我们永远到达不了那个美轮美奂的世界,命运在孤独——漂泊——依然孤独中轮回,然而我们却依然选择漂泊,哪怕最后还是在“尽职,本分”中终老,可毕竟我们幻想过追寻过那又宽又深的生命河流。漂泊重新诠释了生命的状态,我们有权为精神活着。这样的小说让我温暖。

            还有卡尔维诺的《树上的男爵》及电影《海上钢琴师》,两本属于不同媒介的作品有着太多的相似之处。《树》刻画了男爵柯希莫在树上攀援生活的形象。他从12岁起因为在饭桌上拒吃蜗牛而爬到树上,一直到65岁在海上消失,再也没有踏到岸上一步。他在树上营造了一个超越尘世属于自己完整自足的世界,他离开了尘世,却从未超脱尘世,他在树顶出席姐姐的婚礼,在妈妈临终前从窗外用鱼叉取了橘子递到她的手里,甚至在树上轰轰烈烈地恋爱。他尝试着树上一切可能的生活,离开尘世,又对尘世产生更大的热情与关怀。有时我想:他想过回家吗?也许想过,但这已不重要了,他选择了对尘世的弃绝,选择了永远的距离。而弃绝同样构成了《海上钢琴师》中1900的生命维度,对爱情的弃绝,对陆地世界丰富体验的弃绝,这些都是对诱惑的弃绝,最后他选择了与船共存亡。因为他似乎预见了城市才是最大的诱惑,而诱惑是人性的罪恶。

              父亲、男爵、1900,似乎只能存在于作品的叙述中,他们拥有属于自己的传奇,他们保留了对另一种生活的权力与想象。

             “我停下来不是因为所见,是因为所不见”,1900的宣告。原来弃绝的层面终是不同的,是向往,是抵抗,是留守……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弃绝的维度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hyfra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