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北宸一块听听写作课(老师这篇我早就写了)
上中学开始,我是比较喜欢看文字的,家里离学校8里地,一天走四趟,路上的时间大多是看小说的。那时候的小说都是向同学借的,就充分体会到了“书非借不能读也”,这句话的意义,总不能等同学向你要吧?毕竟小说那么精彩,你以后还得借呢!再说了如果你好借好还,建立了自己的信誉,哪怕以后同学帮你向别人借,他也会不排斥的。
上高中开始骑自行车,也就没有在路上看小说的时间了,上大学后觉得比看书有意思的事情太多了。业余时间几乎没有看书的时间,比如看录像、比如练吉它、比如逛公园、比如搞对象,反正是除了上课以外的时间很少看书的。
参加工作,除了专业性的书还会偶尔翻一翻,其他的书,在我印象中没看完一部小说,然后开有了网络,看书就更不知道排到哪个位置了,然后就是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活着。
直到自己到了外地工作,人生地不熟,娱乐项目骤减,这才开始靠看书打发闲暇的时间。但是没动过写东西的念头,直到去年底,因为媳妇身体不好,需要我照顾上高三的闺女的学习,才有了自己写东西的念头。
毕竟要管孩子,我总不能说话啥的,思路不清晰,有时候还得用粗话吧!于是从写流水账的记录开始,每天都要写一写。
接下来陪读的日子,每天两点一线,极其准确的作息时间,让我从新感受到了上学一样的体会。每天都写一点东西,没有字数和行文的要求,直到2017年4月初,闺女第一次英语高考分出来的那天,当她告诉我的不是理想的成绩,和她聊了很多,而且我还写了一篇文章,也让她看了。
第二天晚上放学后我问她,都记住我和她说的啥内容了,她的回答是我写的文章里面的句子,“也许,根本就不应该有也许,当时还是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来着,这一记闷棍,让我出不来气,这一天都没怎么说话。”和“高三精神:无论你怎么努力都可能失败,但不管怎么失败,都该更加努力!”
但是我对她所说的内容,过了一天她几乎毫无印象。
我顿时感受到了文字的力量,所以从4月10日开始我每天写公众号的推文,每天等闺女放学以后,还要让她当小编,在她帮我检查的同时也可以知道我对她的期待和想法,直到考完高考,我写东西的习惯保留了下来。
通过文字的交流我和闺女相处得特别融洽,让她对我的看法从空谈理论转变成有思想内涵,我们相互鼓励,相互进步。
也许多年以后回忆起那段日子,一定会别有一番滋味,那是两个对文字懵懵懂懂的人,利用不纯熟但是情真意切的文字,所进行的情感交流。
记得有位哲人说过:文字是惊天地、泣鬼神的发明。
你一定不会知道十六世纪末我国的首富是哪一位,但你一定记得《牡丹亭》的桥段;你也不会知道十八世纪中叶的皇上是哪一位,但你一定会知道《红楼梦》的情节;为什么中国同样被殖民过却又很快能恢复元气,因为我们有几千年的文化传承。
对文字的敬仰,对它那份虔诚之心,通过写东西让我感受到,文字给了我超乎寻常的力量,这种力量用怎样的文字表达都是片面的,只有自己写过才能体会。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