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靖二十八年,北京一场科举考试尚未结束,考生们正在紧张地答题。突然兵部侍郎杨守谦急匆匆地冲进考场,然后大吼一声:同学们!不管考得咋样都别考了,抄上家伙跟我砍人去!
这是一场武举考试,拼肌肉的环节已经结束,考试进行到了策论的最后阶段。
某个高干子弟考得并不理想,本来已经准备卷铺盖卷走人了,巧的是嘉靖年间著名的“庚戌之变”发生了。
俺达带着马仔们已经打到了北京城下,北京此时的城防却比纸糊还脆弱,需要调动一切可调动的人手保卫都城。于是开始的那一幕就这样发生了。
而那个成绩不理想的高干子弟却因此改变了命运。虽然“庚戌之变”最后以双方谈判和平解决而结束,这个官二代没能杀敌建功。但他在此期间根据双方实际态势以及自己的见解写成了一本《备俺达策》。
这本书干货满满,是当时军中的第一畅销书,引起了时任代理兵部尚书王邦瑞的注意。从此这个青年开始了自己成为民族英雄的传奇生涯。
时间回到两百面前,朱元璋干掉了一个又一个的竞争者,终于升到了LV100,从半文盲泥腿子变成了君临天下的帝王。
洪武十四年征云南成功后,朱元璋在阵亡军官名字中看到了一个熟悉的名字,这个人在他当年裸辞创业的时候就跟着自己,立下汗马功劳。于是大笔一挥,封他儿子为明威将军,任登州卫指挥佥事,世袭罔替。
这个人姓戚,叫戚祥。他这个即将成为民族英雄的子孙就是抗倭英雄——戚继光。
作为世袭的官宦家庭,戚继光家却穷的响叮当。他爹虽然能力一般,却是个清廉自守的好官。在明朝,清官约等于饿肚子。不过父亲的言传身教让戚继光从小就是个三观端正的好孩子。
十八岁时,他去山东接任他父亲的职位,任登州卫指挥佥事。在这里他学到了他人生的第一课,也是最重要的一课。
登州这个地方常驻大几千人,长年不打仗,军营里都是些混饭吃的老油条。这群人不仅上班磨洋工,还薅政府的羊毛。
正义感爆棚的戚继光哪看得过去这个,立马着手整顿军务。然而这群老兵油子并不买他的账。你个初出茅庐的官二代,刚来就要搞事情,谁理你。
戚继光这才明白这个世界上像自己父亲这样的人是少数。在明朝这样的官场,你要想干些实事,有时候必须做些妥协。这个认识贯穿了戚继光之后的整个政治生涯。
另外他也认识到文凭的重要性,因此开始着手考取武举。乡试很是顺利,会试时便遇到了,“庚戌之变”。
“庚戌之变”后,戚继光调任四大军区之一的蓟门。在这里,他一个世袭的子弟官不受人待见。下级不配合,上级不理睬,根本不给他出战蒙古的机会,让他很是郁闷。
不过已经“顿悟”的戚继光同志充分开发自己的社交能力,不管是谁都给予春风般的微笑,很快就和当地的圈子打成了一片。
可惜这时候俺达估计在北京城下已经吃了个饱,缩着不出来了。满腔热血的戚继光只能郁闷地挠墙。不过很快,他的“真命天子”来了。
当然戚继光在蓟门的时光也不是全浪费在跟人拜把子上,他批判性的学习了《孙子兵法》,并形成了自己的理论,为他之后平定倭寇打下了理论基础。
嘉靖三十四年,戚继光调任浙江,在这里他遇到了胡宗宪这个他一生最大的伯乐。
胡宗宪认识到了戚继光的能力和器量,认定这是一个胸怀天下的将才,于是把宁绍台参将(相当于宁波、绍兴、台州军分区总司令)的职位给了他。
戚继光不负众望,和俞大猷等人一起让倭寇知道了,我中华泱泱大国岂是区区三岛倭奴能轻易冒犯的!
之前的文章的提到过,俞大猷曾被严党整过,差点掉了脑袋,幸得陆炳保他,才涉险过关。这件事对戚继光触动很大。他没想到一向老实的武痴俞大猷居然也有自己的大腿。同时他也认识到了严党当道,自己如果不有所行动迟早会步俞大猷后尘。
所以戚继光干了和俞大猷以及胡宗宪一样的事——抱大腿。中央来人他请客吃饭,进京述职他请客吃饭,去外地出差他请客吃饭。
请客、送礼、拜码头、称兄道弟,这是戚继光的标准社交套路。而这些都需要钱财的支持,明朝的官奉大家都懂。所以结论是戚继光和胡宗宪、俞大猷一样是一个收礼行贿的人。
是不是感觉难以接受,但即使这样戚继光依然被推崇为民族英雄。
七年间,戚继光历十三战,未尝一败绩。每战皆横扫对手,最大伤亡仅六十九人,平均战损比为1:30。比抗战期间日军对国军的战损比还要低数倍。
这样一个收黑钱的英雄,他解甲归田时的个人财产几何?——据记载戚继光:“领将印三十余年,家无余田,惟集书数千卷而已”。
他收受的所有贿银都用于交际,换句话说为了保全自己,为了给自己一个能报效国家的机会。这是明朝官场所致,非戚继光之过也。
同为民族英雄,于谦就是因为不够变通才惨死在宵小之手。惜哉,痛哉。
相比于谦,明大义、不拘小节的戚继光更加值得我们思考和效仿——有时候目的才是最重要的,在国家大义面前,个人荣辱不值一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