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南怀瑾老师讲“三解脱门”:空、无相、无作

南怀瑾老师讲“三解脱门”:空、无相、无作

作者: 虎大爷 | 来源:发表于2019-02-11 08:17 被阅读24次

    【深慧菩萨曰:是空,是无相,是无作为二。空即无相,无相即无作。若空无相无作,则无心意识。于一解脱门,即是三解脱门者,是为入不二法门。】

    三解脱门就是空、无相、无作。无作在有的经典上也翻成无愿。看到无愿有人就觉得奇怪了,学佛不是都要念《普贤行愿品》吗?学佛不是都要发愿吗?无愿其实就是无作,作而不作。我们能抓住这三解脱门,一切佛法的道理就都知道了,学佛就是随时把握三解脱门。

    讲到空,例如《心经》说“诸法空相”,《金刚经》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学佛想要进到空,有多难啊!密宗的,尤其是黄教一派,要得中观正见,才算见道得根本智。什么是中观?不空也非有,即空即有。得中观正见的前提,要先见空性,先见到空的一面,也可以说是见性空。了解了性空,自性本来空,学佛的第一步就迈开了,不是理论上了解,是要身心都进去。

    现在讲话都懂,这是理论,没有用的。你纵然能把佛经倒背如流,佛学好的不得了,生死来到时一点用都没有。不要讲生死,就算感冒来了你也挡不住,你空空看,喷嚏照打,肚子饿了你去空空看,还是饿得受不了。真得到空性的人,却是绝对没有问题的。所以什么叫悟道?什么叫证道?是身心整个投进去。就像这杯茶,白开水冲泡茶叶就有味道,你只讲空话,讲得再香再浓,白开水仍然是白开水。

    这个性空是要证得的,证得了性空还不算佛法完全成就了,只是起步而已。性空了还要知道缘起,真空要起妙有的作用,那佛法就又进一步了。但是这还不算成功,要空非空,有非有,即空即有,非空非有,才真能算了解般若性空缘起,缘起性空,这个道理就是中观正见。

    这个空是不是究竟呢?绝对究竟。最后得中观正见,连中也不中了,彻底的空,所以讲是性宗般若毕竟空。这个空的境界要如何求得?在座的同学打起坐来拚命想求空,求不到的道理在哪里?就因为你在忙着求空,真是空忙。要知道,是空来空你,不是你去空它。你懂了这个道理,很自然就空了。你现在在听讲,空不空?不空啊,这是有啊。但是你听到、感受到的,没有一点可以停留住的,它早跑掉了,当你一听到就已经没有了。所以是它来空你,不是你去空它。

    结果我们学佛的都走了反路,都在求空,岂不是背道而驰?它本空啊!你了解了本空不是就很解脱吗?用不着怕有个有的。你想把我们的思想、感觉停留住,那是停留不住的。不过有一样你感觉到好像停留住了,就是当你痛苦时,你硬是空不掉。其实还是空得掉的,那个感觉痛苦的就是受阴,就是业力的根本。业在哪里?就是被痛苦烦恼束缚,被这个力量捆住了,解脱不了,就是业。这是一个感受的作用,你打坐觉得静了,但是你里头还有一个静的境界,就是受阴,你就解脱不了。等你觉得空了,就又着相了,有个空相,这空相也要空掉。你说空了觉得清净,可是既然还有个清净,又不空了。

    空,是彻底的无相。既然无相就当然无作无愿,我也不希望有个空来,它自然空的。你造出来个空的境界、光明境界,那就是有作。有作在修持的程序上就是有修有证,无作是无修无证。所以得了道的人跳起来是道,坐下来还是道,这肉身完了,可是法身是不生不死。

    我们修持能达到空、无相、无作,则心意识自然空了,自然就解脱了,自然就入道了。学佛不论大小乘,不论任何宗派法门,归纳起来,最后都是求解脱。什么解脱呢?不是功夫,不是信仰,是智慧的解脱。所以学佛的成就是大智慧的成就,不是功夫,不是境界,不是迷信,不是信仰,而是智慧的解脱。但是同时也包括了功夫,也包括了境界,也包括了正信。

    心意识是很难解脱的。心意识不是一个东西吗?为什么要分三层?佛经上常这么分,尤其是禅宗语录,在宋朝以后的大师们,常常提到要离心意识参话头。当年我跟显明法师二位,皈依虚云老和尚学禅(这里不应该说二位,应该说我们两个人,自称二位就大模大样了。顺便把中国礼数告诉你们年轻人),虚老一开示就叫我们离心意识参,我参了一分钟就不参了,因为离心意识我还参个鬼!那我已经成功了嘛!这句话到此为止,你们参参看,参我那句鬼话。

    现在不讲禅宗,讲教理。意,大家都知道,以六根来讲,佛学把我们生命分成六个工具:眼耳鼻舌身意。相对外在的六尘:色声香味触法。另一种分类,是分成五蕴:色受想行识。你把五蕴研究通了,也可以悟道了。唯识宗主张万法唯识,把物理世界和我们的精神的生命合起来,分成八个识,这又是一个系统。这八个识当中,主要的中心在意,第六意识,第六意识的根本,整个的叫作八识,就是唯心,所以叫作八识心王,心是主体。心起的作用就是意。把心意识三个层次勉强作个分类比方,心像大海;意像大海中起的波浪,一个一个思想不停;识像波涛面上的浪花。

    空、无相、无作与心、意、识之间的关系,要怎么样配合呢?这个无作是指什么无作?无作配心。无相配意。空配识。因此深慧菩萨告诉我们,“于一解脱门,即是三解脱门者,是为入不二法门。”空、无相、无作,随便由那一个法门证入,一门深入,就彻底成功了。再归纳起来讲一句话,妄想就是般若。我的老师袁老师,给我讲过一句大名言,了不起的。他告诉我般若与妄想有什么差别,他说:“知妄想是空,妄想即是般若。执般若是有,般若即是妄想。”说得非常彻底。

    *****

    【何谓菩萨不住无为?】现在佛要交待“不住无为”的道理。无为是得了道,证得涅槃。菩萨为什么不住那个境界呢?

    【谓修学空,不以空为证。修学无相无作,不以无相无作为证。修学无起,不以无起为证。】

    空、无相、无作(或称无愿)是大乘的三解脱。空,是一切本空,开始学佛以空为基础;无相,是不着相,不被现象欺骗;无作,是作而不作,一切行为过了就算了(无愿是没有带着什么希求之念)。

    昨天有位外地来的学生,他已是有名的教授,也常常为人说法。他问我一个问题,他那边有对夫妻已经生有两个女儿,还想再生一个儿子,前些时候一定要他来找我帮忙,我就说念念观世音菩萨的白衣咒。结果第三胎又生了个女儿,嘴上还缺一块。这教授就问我为什么不灵。我告诉他,佛菩萨没有保证过“有求必应”,这句话是后人写的。何况“有求必应”还有一条:“诚则灵”,怎么样叫诚恳是很难的。一般人学佛都是以投资的观念来学佛,根本不是学佛,灵不灵还是要配合善行。至于嘴唇畸型,你要去问一问那夫妻,在怀孕前和怀孕期是否吃了不对的药物,这是很有可能的。行为要自己负责的啊!全靠佛菩萨而自己心行不配合,是绝对不会灵的。所以当菩萨也真难,这个来求愿,那个也来求愿,一不合愿就变成怨了。

    因为讲到无愿才想到这一件事,所谓无愿就是儒家说的:行义所当为之事,自己良心觉得应当帮忙的就去做,做完了也不要问代价。

    你们也许会问,三解脱是空、无相、无作,那不是什么都放下来了吗?这里佛经告诉你,“修学空,不以空为证。修学无相无作,不以无相无作为证。”知道空,但是绝对不入空,空了谁去救世界?大乘菩萨是要入世行善的。所以“修学无起,不以无起为证”。无起就是不动心,学佛能够不动心当然很好,但是大菩萨积极为善,处处要找善事来做,不会以无起为究竟。

    *****

    下面来的就是佛布施我们真正的大法:“能善分别诸法相,于第一义而不动”,这就是我们要证的菩提道果。大家持戒修定都是想做到没有妄念,没有烦恼,但是自己为什么做不到?这个问题大家要仔细参究。下一个问题,成了佛还动不动念呢?

    大家注意这里“能善分别”,是有分别,不是无分别,佛能善于分别一切法相。凡夫的分别作意,不落善念就落恶念,或落于不善不恶的无记念。唯有证道成佛,才能善分别一切法相,虽作意而不着。所以说空、无相、无作(或无愿)为三解脱门。能善分别,当下就性空一切的法相。第一义就是第一义,佛学的解释是真谛或形而上之道体,现代的哲学解释是本体,“于第一义而不动”,在这上面没有动过。

    比方大家从上课以来虽然每一句话都听见了,每一句话都已经不存在了,但是你那能听的有动过吗?要在这个地方参究一下“能善分别诸法相,于第一义而不动”,我们从凡夫心意识的境界,好好在这里去用功参究,慢慢可以达到“心净已度诸禅”。例如我们对于昨天、今天、明天,去年、今年、明年,上一秒、现在、下一秒钟,这些差别的境界都不可得不存在,但是那个知道过去、现在、未来的,“于第一义而不动”。

    “已于诸法得自在”,因为“能善分别诸法相,于第一义而不动”之后,才能达到佛境界,自在而不执着,所以“是故稽首此法”。

    《维摩诘的花雨满天》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南怀瑾老师讲“三解脱门”:空、无相、无作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hymfe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