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2020年6月阅读总结

2020年6月阅读总结

作者: Roy罗恩 | 来源:发表于2020-06-29 15:56 被阅读0次

          初夏6月,天气炎热之际,心情颇感急躁,阅读却没有落下,这个月共看完6本,分别是:《向上生长》(九边)、《人生不过如此》(梁秋实)、《行为设计学》(奇普)、《激荡十年 水大鱼大》(吴晓波)、《未来简史》(赫拉利)、《哲学科学常识》(陈嘉映)。

        (一)人生鸡汤类

        《向上生长》(九边)和《人生不过如此》(梁秋实),我认为是一些人生感悟类书籍。

          在《向上生长》书中,我们经常说社会残酷,但是如果把视野扩散到全社会,就能发现一个明显的事实:绝大部分人一辈子也没努力过,也没主动过,更没有主动做过艰难的决定,只是被动地接受生活的摆布,过一天算一天。

          世界很大,资源很足,最倒霉的事就是被锁在一个视野狭小的范围内,跟太多人一起竞争。要学会跳出那个小圈子,跳出来的办法就是去做有价值的事。社会竞争很激烈,也没想象的那么激烈。在一个人十几年、几十年如一日的奋斗面前,绝大部分人都是渣,因为绝大部分人只是辛苦,并不是在奋斗。

        如果你对人生比较迷茫,没有找到方法论,可以像我一样,用笨办法,相信两件事:

    第一,重复就是力量。

    第二,欧成效说的,非常有启发:数量堆死质量。

         

    《人生不过如此》(梁秋实)

          梁实秋讲人生,从生活琐事、家长里短讲起,语言平和,通俗朴实,没有一句高谈阔论。

         从男人讲到女人,从老人讲到小孩,从习惯讲到表情,从人类讲到动物,幽默诙谐,娓娓道来,就像隔壁大爷,穿着长衫,叼着烟袋,给你讲他过去的故事,那么亲切,那么随和!

           人们常常谈诗和远方,那么究竟什么是生活的诗意呢?从梁秋实的一段描写可以发现出来:

           人生,不过是一段来了又走的旅程,有喜有悲才是人生,有苦有甜才是生活。我们最重要的不是去计较真与伪,得与失,名与利,贵与贱,富与贫,而是如何好好地快乐度日,并从中发现生活的诗意。

          他写中年,说中年的妙趣在于相当地认识人生,认识自己。他有这样一段描写:

           钟表上的时针是在慢慢的移动着的,移动得如此之慢,使你几乎不感觉到它的移动。人的年纪也是这样的,一年又一年,总有一天会蓦然一惊,已经到了中年。到这时候大概有两件事你不能不注意,讣闻不断地来,有些性急的朋友已经先走一步,很煞风景,同时又会自然觉得一大批一大批的青年小伙子在眼前出现,从前也不知在什么地方藏着的,如今一起在你眼前摇晃,磕头碰脑的尽是些昂首阔步满面春风的角色,都像是要去吃喜酒的样子。自己的伙伴一个个的都入蛰了,把世界交给了青年人,所谓“耳畔频闻故人死,眼前但见少年多”,正是一般人中年的写照。

           之前写总结的时候,也写到过关于朋友,我再次说一下。我不愿送人,亦不愿人送我。对于自己真正舍不得离开的人,离别的那一刹那像是开刀,凡是开刀的场合照例是应该先用麻醉剂,使病人在迷蒙中度过那场痛苦,所以,离别的苦痛最好避免。一位朋友说,“你走,我不送你;你来,无论多大的风雨,我要去接你。”我最赏识那种心情。

        (二)经济管理类

         《行为设计学》(奇普)、《激荡十年 水大鱼大》(吴晓波)。在《行为设计学:打造峰值体验》这本书中,作者发现,所有峰值体验都是由 欣喜、认知、荣耀、连接 四种要素中的一个或几个构成的,这也是接下来我们要探讨的本书重点。

    《行为设计学:打造峰值体验》

           对于打造峰值体验的重要性,那么有哪些打造峰值体验的最佳时机呢?书中为我们列出了三个最易被忽略却最重要的时机:

          ①转变事件。 升职虽然是件好事,但对于很多管理者来说,升职也意味着艰难的转变,如果公司能为这个人安排一次庆祝,并且让一位经验丰富的高管用一周的时间“带带他”,这绝对是一次峰值体验。同样地,入学第一天、项目的终结和开始等等转变事件,都是打造峰值体验的好时机。

            ②里程碑事件。 对于里程碑式的时刻,人生来就有一种渴望。一场漫长职业生涯之后的退休,一位销售员达到了1000万元的业绩,一个月以来天天都能慢跑一小时……诸如此类的里程碑时刻,难道不值得用仪式感来纪念吗?

            ③低谷事件。 人生总是起起落落,得到负面的评价,失去所爱之人,努力工作却出现了失误……在人生遭遇低谷时,打造峰值体验不仅最有效,更是一种安慰和鼓励。

        (三)社会哲学类

          《未来简史》(赫拉利)、《哲学科学常识》(陈嘉映)。  在 《哲学科学常识》这本书中,陈嘉映老师从历史上看,人文知识与科学知识都被囊括在“哲学”这门包罗万象的知识体系之中,现代科学也是从哲学的母体中生长出来的,我们可以称之为哲学-科学的连续体。那后来究竟发生了什么,才使得现代科学背离了这个连续体,造成了今天的对立呢?国内哲学界的著名学者陈嘉映教授的这本《哲学·科学·常识》,就是围绕这个问题展开的讨论。

    作者抛出一个论点“理论兴趣并不是理性态度的自发产物,理性态度多半是抵制理论的”。

    得到APP-书籍架构

            那么什么是哲学?“哲学”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是爱智慧,或者是深刻、深层思考、玄乎的思想、无用的思想等等,所以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哲学。狭义是理论求真的态度。一般而言,我们说的都是狭义的哲学,因此作者为了区分,用“哲学-科学”来称呼狭义哲学。同样的,哲学与神话都是尝试为世界提供整体的解释,只不过哲学是通过经验-事实来编织这种解释。

           一方面为了消除人们的”误解“和”不接受“,科学家既要向同行说明一个新概念对构建物理学理论有什么用,又要向形而上学家和普通人说明这个概念如何自然的有意义,即科学家必须改造旧概念,营造新概念。另一方面,作为普通人一方面要努力理解科学提出的新概念,另一方面我们则学习接受科学的自治,逐渐习惯于科学与常识的分离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2020年6月阅读总结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hynof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