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巾。
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
这首诗名叫《蚕妇》是我们小学时就学的一首诗,诗人是不太有名的北宋文学家张愈。
全诗浅白易懂,无生僻字,无难解之词,小学生都能很好理解。
昨天入城卖丝,回来后却哭成了泪人,眼泪把手巾都湿透了。为什么呢?因为作为蚕妇只能穿粗布衣服,穿绫罗锦缎的,都不是养蚕之人。
诗人以小见大,从一个普通养蚕妇人的角度,揭露了社会阶级的不平等,社会资源分配、贫富之间的巨大差距,以及统治阶级对劳动人民的压迫、剥削,体现了诗人对普通百姓的同情。
其实,古代这样对百姓满怀同情的诗人有不少。
其中最有名的,是诗圣杜甫,一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千古流传,一句“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更是忧国忧民。
唐朝诗人李绅,两首《悯农》,堪称经典,“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是同情也是质问。
宋朝诗人罗隐,一句“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以蜂喻人,与《蚕妇》有异曲同工之妙。
而要说跟《蚕妇》最像的,还是唐代诗人秦韬玉的《贫女》,“苦恨年年压金线,为他人作嫁衣裳”,和“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多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