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们两人似乎都害怕争吵变得激烈,所以就一起合作使它中止。他很有默契地将声调提高到你无法忍受的程度,而你也很有默契地崩溃。然后他就被你的眼泪弄得不知所措。整个争吵只好瓦解。”
“如果你们不那么害怕,也许就有机会在台面上公开讨论一些问题了。”
“你们一直在扮演对方心理治疗师的角色。想帮对方从问题中解脱出来。”
「我可感觉不出她是在帮我。我认为她是在指责。」
指责显然对任何一方都毫无益处。但问题在于,你们都自以为很清楚对方的问题,大加谈论,却显然帮不上彼此什么忙。
婚姻远比“互相帮助”复杂多了。
刚结婚时,一般人往往会幻想另一半是理想的典范——父母、心理治疗师、伴侣、朋友和伙伴等,一个能够满足所有我们对婚姻的渴望和需求的人。甚至会期望另一半能帮助我们解决那些成长过程中一些困难和尚未解决的问题。
能与一个人坦诚谈论自己的问题是件非常有意义的事。但同时也有一个很大的限制——因为在和配偶分享生活苦痛和挫败的过程中,往往也会引发一些问题。
如果夫妻双方都是有安全感的人,独立而强韧,拥有基本的自信和自立,那么他们就不太可能向对方要求过分的帮助。他们接受生命的苦痛、孤单和压力,会自己处理这些事。他们通常不会逃避生命基本的要求,不会逼迫另一半替自己承担自己生命中必须担当的责任。
现实是,我们都抱着一堆不切实际的期望。每个人都希望我们的另一半可以提供图腾式的安全感。当然,我们也需要刺激、陪伴和实际的帮助,以及其他许许多多的要求。
假如小小的帮助很受用,为什么不要求更大的?因此向对方的索求也就愈来愈多。我们将太多需求带进婚姻中了,也将更重的压力带进了婚姻中。
事情很快变得复杂起来。配偶开始害怕自己不能满足对方的需求,开始感觉恐慌。每一方都在拉远和对方的距离,因为对方提出的要求变成了压力。事实上他们根本就爱莫能助。
“假使我不能说服你满足我的要求,那我将采取强制手段!”于是他们将兴趣转到“替代品”身上——他的工作及她的孩子、她的母亲、他的酒肉朋友、他的外遇、她的情人,等等。他们努力想让对方嫉妒,试图表明自己目前在某人或某事上得到了支持与参与感,这些正是他们想从对方身上获得的,但是他们现在身段摆得很高,不愿直接提出要求。这种交互作用又会变成气愤和纠缠,无边的压力、间接的要求,以及需求不能满足的痛楚。
虽然彼此都知道对方心里有个要糖吃的小人,却不敢承认TA的存在。
在“帮帮我”的历程中,还有一些并发症,其一就是在长期奋战中双方会开始将对方视为父母,同时也开始“诱发”他们对童年时代的回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