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上初中的时候,并不是直接在食堂买饭吃,而是自己拿米拿菜,学校统一用大锅炉蒸熟吃。学校里并没有大食堂,只有一个很小的卖汤卖菜的小门面。
那是镇上的一所学校,除了住在镇上的孩子,从远处村子里过来的小孩子都住校。我们带好一个星期要吃的米,并没有带新鲜菜的,经常是一瓶炒好的酸菜,或者辣椒酱用来下饭。早上起床洗漱后,抓几把米放在铝制方盒里,洗干净,加上水,放到学校统一蒸饭的框子里,到了中午,饭蒸好了,找到自己的饭盒,佐以咸菜,辣椒,就是一顿了。
没有带菜的孩子,可以去买,一勺汤两毛钱,一勺菜五毛钱。我几乎没有买过五毛钱的菜,汤倒是买过,里面也有菜,一个人下饭绰绰有余,还可以和相好的同学分食。
吃完饭,洗干净饭盒,再次放好米和水,又开始蒸下一顿饭了。蒸饭的锅炉非常大,人可以走进去。那时流传一个可怕的传说:某某学校的学生,走到锅炉里放饭盒,蒸饭的工人没有发现他,关上锅炉,把他蒸熟了。这个传说吓得我们每次放好饭盒就急忙走出来,生怕被关在里面。其实工人一直坐在门口看着,关门前定会仔细检查,被关在里面显然是无稽之谈。
学校里的水也是很宝贵的,并不是无限制的供应。只在几个时间段打开,学生们排着队用水壶储满水,用来蒸饭,洗漱。洗衣服肯定不够了,只能一周结束后,带回家里洗。印象中水龙头上的水,有时候只是一滴一滴往下滴的,可能是已经准备停水的时候。
饭盒里应该放多少水,经过三年的磨炼,我已经很熟练了。以前在家我煮饭,爸妈都上山干活去了,我还在山脚大喊:“放几瓢水?放多少米?”自己从来没有真正明白过。学校里蒸饭,水多了,变成了稀饭,也能吃,水少了,米比较硬,也能吃下去。有时候放饭盒不小心放斜了,或者被别人碰倒了,饭也会特别硬。
锅炉里蒸出的饭有一股特别的味道,也说不出是好吃还是难吃,我见到有人把一整块长方体、方块的饭倒掉的样子。我嘛,只要有一点酸菜,或者两毛钱的汤,都会吃得很香甜。
一个星期结束后,步行两三个小时回到家,我妈总是给我留了丰盛的饭菜,我狼吞虎咽地吃下去,然后告诉我妈:我吃得像鹅一样——已经撑到脖子了。然而这样的好日子没有持续太久,后面爸妈都外出打工去了,只剩下年迈的奶奶跟我同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