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老愚回忆录(三十五)

老愚回忆录(三十五)

作者: 劉海峰 | 来源:发表于2017-11-05 21:05 被阅读105次

    第五章  黑龙江省红兴隆机械厂时期

    第一节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的红兴隆机械厂

    1976年1月27日,国务院.中央军委经毛主席.政治局同意,批回黑龙江省【75】347号文件。决定撤销中国人民解放军沈阳军区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

    随着领导机关体制的变更,兵团二机厂随之更名:黑龙江省农场总局红兴隆农业机械厂。1981年又更名为黑龙江省红兴隆机械厂;此时,总局已把对工厂的政治领导权下放给红兴隆管理局领导,但工厂的生产仍归总局管理。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是红兴隆机械厂逐步走向辉煌的时代。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把全党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停止了阶级斗争为纲的政治运动。

    为红兴隆机械厂集中力量,一心一意抓生产建设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根据市场预测,红机厂人提出:【保配件、上主机、求发展】的经营方针。

    配件生产仍然是主体,生产农机具配件和汽车配件近百个品种。汽车配件以汽车后半轴生产为主要的大批量生产,由于采用锻打~热处理调质处理~中频表层淬火等工艺流程,使这一产品多次被国家评委优质名牌,产品畅销全国各大中城市。这一产品质优,解决了当时大中城市职工上下班高峰时电车半轴断坏的难题,因此深受欢迎。

    上主机,首先根据中国北方春旱少雨的气候,1980年试制了仿南斯拉夫Gp400XZ和GP200XZ的两个型号的滚移式喷灌机。1983年9月通过省级技术鉴定,颁发了生产许可证和产品证书。并获省部优质产品证书,后又获国家银牌奖。

    这一产品是靠总局财力支持开发的,因为产品的材料是铝合金管。主管道长达600米,喷水管道800米长,成本高,农场难以承受。

    因为农场一次投资购买一台喷灌机多年才能收回投资,因此总局利用小水投资政策扶持。实质上还是享受着计划经济产品由企业主管机关包销的待遇。

    当党的十四大确立我国实行市场经济之后,失去了总局的政策支持,由企业在市场上竞争了。喷灌机用铝合金材料,每台喷灌高达十几万元的成本,脱离当时农场财力的支付能力。虽然也远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但主要的市场——黑龙江农垦各农场由于没有总局财力补贴,在垦区就没有市场了。

    那时黑龙江垦区大面积种植小麦,而小麦收获季节的七八月份,正是黑龙江的雨季。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黑龙江连续多年在七八月间大雨倾盆,垦区望不到边的麦田都变成了一片汪洋。

    已经成熟的金黄色麦田被泡在水里,收获机无法下田收割,给秋收造成了困难和损失。

    记得1981年7月末,红兴隆各农场遭受特大洪涝,成熟的小麦被泡在水里。这时,管局下令动员男女老幼齐上阵抢收小麦,工副业单位一律停产去割小麦。红兴隆机械厂去291农场抢收,厂机关全体人员到291农场21连割小麦。

    此时,所有的麦田变成了一片汪洋,二三十公分深的水把麦子全部浸泡着,收割机根本不能下地,靠人工抢割。

    我们每人穿上高筒水靴在水里割小麦。那一眼望不到边的麦田,靠人工收割真是杯水车薪,无济于事。

    况且割下的小麦因机械进不了地,堆放在水里,发芽霉烂,给农垦造成极大的经济损失。

    为解决这一难题,红机厂人开始技术攻关,借鉴国外经验,很快开发研制出给收获机穿的“水靴”,在水里照常使行驶作业,收割小麦。

    这就是给收割机配套的半履带。解决了黑龙江垦区在雨季不能收获小麦的难题。这一产品质量好,收获机在水田里通过性能好。很快通过国家技术鉴定,颁发了产品生产许可证书,以最快速度投入了大批量生产,且深受用户欢迎。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至九十年代中期,长达十几年在垦区供不应求。

    每年春季之后,工厂就开展生产大会战,机关干部全部下车间抢装半履带,争取最大限度满足麦收时节各农场购买半履带的需求。

    这一产品,不但为垦区作出了贡献,也给红机厂带来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可是到了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后期,党的十四大确立了我们国家搞市场经济之后,黑龙江垦区才发现黑龙江的小麦由于生产期短,磨出来的面粉质量远远不如生长期更长的华北地区种植的冬小麦。

    黑龙江垦区的面粉在市场竞争中败下阵来,结束了黑龙江垦区大面积种植小麦的历史,自然红机厂的半履带产品也就没有大市场了。

    在王德厂长任职期间,把家属连升格为副科级单位的综合厂。本着扶上马送一程的原则,综合厂除种菜养家畜外,还建一所小工厂,建一所小冲天炉,铸造一些农机配件和家庭用的炉门、炉盖等家庭日用品,销量还不错。

    此时又办起一所大集体性质的车具厂,招收厂职工子弟待业青年,厂里支持一部分资金,派干部和老工人生产一些农机具和为汽车配套的大挂车箱,畅销一时。

    1979年6月至1987年1月,王德厂长在红兴隆机械厂任期近九年时间,是历届厂长任期最长,工厂发展最快,工厂面貌变化最大的九年,也是红机厂发展达顶峰的时期。

    在这九年里,由于农机配件和汽车配件生产品种不断增加,产量不断增加,以汽车后半轴为主的汽车配件热销全国各大中城市。与此同时又研制开发了一系列大型农机具,半履带,烘干机,喷灌机等主机产品,给工厂带来好的经济效益。

    加之当时国家改革,给企业松绑,放权给企业自主生产经营和中层干部任免权,企业有了自主权。王德厂长首先是扩大厂区占地面积,向北扩展到与福饶公路相连接,建设了工厂北大门,使红机厂的厂区占地面积比二机厂时期扩大一倍多,总占地面积达七十亩。

    其次是对八个车间厂房,除铸造车间外,其余七个车间拆迁重建扩建。将原锻压车间木瓦结构厂房拆掉,就地扩建产品总装车间,面积扩大近一倍,改建钢筋水泥结构。设计有车间办公室和技术组办公室,会议室。

    新扩建的锻压车间厂房面积是原车间面积的四倍,为热加工防火安全设计。厂房高达三层楼,设计有车间办公室,技术组办公室,会议室,工具室等配套设施。一律采用钢筋水泥建筑结构,厂房高大明亮,为工人生产提供了宽敞舒适的工作环境。

    新建机械加工车间是原车间面积的二倍,同样采用钢筋水泥结构厂房设计,高大、光线好,为工人劳动提供一个更好的环境。车间配套设施齐全,有工具室、办公室工艺组办公室、会议室等辅助设施。

    还新建了热处理车间厂房,面积扩大了,高度加高了,为热加工提供了安全舒适的工作环境。同样,车间辅助设施齐全,办公室,工艺组办公室,会议室等应有尽有。

    新扩建的工厂锅炉厂房,更新了冬季取暖的锅炉。购进两台六吨锅炉,改善了冬季各车间取暖条件。锅炉厂房设计为有动力车间的办公室、会议室等设施的三层楼房。

    总之,新建扩建了七个钢筋水泥结构厂房。

    第三,是改变美化了厂区环境。平整厂区道路,铺设水泥路,改变了以前的土路。厂区南大门到北大门长达一公里,中间主干线,东西侧通往各车间环形水泥路。公路两边统一种上塔松,极大地改善了工厂的环境,美化了环境,方便了工人上下班行走和产品工序间的周转运输。

    在王德厂长任职期间,厂区变化了,厂房更新了,道路硬化了,环境美化了的同时,又大力改变了职工住宅区的环境。

    受当时历史条件限制,对职工住宅区东西长两公里六条道路,南北长一公里的八条道路,加宽,挖了排水沟。从工厂南山运来砂,石,土三结合的粘结料,全面铺上十公分厚的粘结料,这种铺沙石路的材料是那个时期公路普遍用的修路材料,这一材料铺的路,扎实而坚硬,下雨不变软不流失,不粘滑。从此结束了工人在雨天上下班要穿水靴的历史。

    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职工住宅区又扩展到从管局通往和平屯的公路东侧一片。新的住宅区有二十余栋职工住房,普遍扩大了职工住房的面积。六十年代建的职工住房普遍是十几平方米,即使厂领导的住房,也只有二十几平方米。

    七十年代建的职工住房扩大到每户二十五平方米,新建的厂领导住房面积也只有三十多平方米。

    八十年代职工住房面积增加到每户三十七平方米,那时分户政策是按职工工龄、职务记分的方式分房。因此,道东那片新建的三十七平方米,设有三个小房间的住房,都分给建厂初期的老职工和较老的技术人员。

    八十年代中期,王德厂长又决定建起一栋职工住宅四层楼,现在看来这栋楼又小又落后于时代,可是这是当时红兴隆地区第一栋居住楼,王德厂长的意识还是很解放超前的。

    八十年代中期,红机厂人根据黑龙江垦区开始兴办家庭农场的新形势,不失时机地提出了:“农机转民机,大型转小型,配件转配套”的三转方针。

    研制开发了120系列农用汽车。黑龙江省农机产品鉴定站、黑龙江省农机产品质量监督站对农用汽车的设计要求动力性、经济性、安全性、可靠性、维护宝养方法方便性,以及驾驶条件等技术指标,进行了严格科学测试和数万里的行驶鉴定。

    工厂提供了四台样车,进行了两万多公里的行驶鉴定,途经东北、华北、华东、华南、西南、西北共二十二个省市自治区,两百五十九个市县。连续长途行程四个月计两万一千公里,完成了可靠性行驶试验。

    1986年11月10日,黑龙江省经济委员会、省公安厅联合下文,准予核发x120型农用汽车牌照。

    农用汽车产品生产讲究规模效益,专业、自动化生产手段,才能生产出质量可靠,价格低廉,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

    这些要求仅靠红兴隆机械厂一个中小型农机企业是不能达到的。

    一是人才技术资源严重不足,二是财力不够。

    企业必须对设备进行全面更新改造,建设几条专业化生产线,实现专业化自动化生产。

    靠原始的人工作业,生产几台样机可以,批量生产是不行的。这样生产成本高,效率低,质量很难保证。

    对这些问题,当时王德厂长还没认识到,雄心勃勃的要大干一场,实现汽车生产振兴红机厂的梦想。

    首先把八大生产车间改各分厂,并给车间行政级别升格为科级单位。还计划把扁食河西岸,福饶公路北侧60垧土地建成专业农用汽车生产组装分厂。

    由于认识不足,行动上存有盲目性,第一批量生产的200台农用汽车质量出现了一系列问题。

    有的外挂件质量问题,有的是生产过程中,由于技术人员和一线生产工人,对这一新产品还存在一些没有认识到的问题。还有靠原始的手工生产费用高,效益低,造成产品成本高,很难使产品进入市场。

    因此,第一批200台农用汽车生产出来后,有的用户买去没几天就坏在公路上,产生很坏影响。造成一百多台农用汽车滞销。

    对于这一前进发展中出现的问题,红管领导机关同厂长王德,产生两种截然不同的认识。王德厂长仍对生产农用汽车充满信心,坚持生产。企业主管机关认为,农用汽车没有市场,红机厂不具备生产汽车的能力和条件,汽车生产必须马上停止。

    最后企业主管机关决定,不换思想就换人,免去王德厂长的职务,任命原红机厂副厂长、时任管局工业处处长王泉声回厂接替王德厂长的职务。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老愚回忆录(三十五)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hzbhm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