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份的成绩依然如故,一篇上榜第二名《一线姻缘》,一篇第十三名《血浓于水》,这篇文章是下了一定的功夫的,名次却不好。很奇怪,有时候不在意的文章。名次却很高,而努力下功夫的却不尽人意。其实,这不是重要的。
重要的是我现在保证每个月被伯乐推文两篇。目的就是督促自己在写作上越走越远,不过,我心里也在趋向平稳平静。以前会很在意某些成绩,随着时间的推移,不在纠结和内耗自己。
我现在思考的问题是写长篇如何开笔?这可能是写长篇小说的人觉得可笑的事,而我却在纠结当中为什么?
因为有老师建议把我的那篇《守望》扩写成长篇小说。我没有写过长篇小说,不知道如何下笔了,主要是自己的思想不成熟,还有自己的温华底蕴不深。并且,我在想是以网络文去书写还是用传统文学下笔,如何书写那么多的故事情节?我可不想好不容易写的文字半路夭折了。
再说,网络文读着快,但是,纯文学作品是持久的经典,是美化心灵的良药。虽然纯文学作品不受待见,但是,有保存价值和美感。网络文章的语言确实流畅犀利,情节丰富。这是我写短篇故事的羡慕之处。
一生能写几部好作品就是不容易的事情,何况部部经典呢。一部好的作品需要深厚的文笔和巧妙的构思,最主要是你告诉读者了一些什么?能让他们受到了那些启发?
这些方面的问题我不懂,一直在顾虑当中,还是我的不自信引起的,胆大的作者早已掂起笔完成了几部了,而我还在踌躇不前,真是笨蛋至极了,真心佩服那些写长篇小说的胆量和毅力。
以前,不关注文学的时候,不感觉时间过得快,现在总感觉时间不够用。怎么还没做出成绩这2023年就已经过了将近一半了。感叹岁月匆匆,时光时光慢些吧,等等我们这些墨迹的人儿。
我听了余华老师的作品《活着》,在仔细品味是第一人称写故事还是以第三人称来写。
我写的故事大都是第三人称,余华老师的作品大都是第一人称。第一人称的代入感确实很强,但也容易引起误会。我看余华老师的《细雨中的呼喊》,文中写到父亲孙广才和寡妇通奸,还有一二十岁的哥哥也和中年寡妇有染时,我就感觉余华老师还有一个这样脸皮子厚到不要脸的爹吗?还有一个不谙世事的哥哥,让弟弟也跟着受害而因救人落水身亡吗?
我平时的岁岁念都是第一人称。可轮到真正创作时又觉得艰难了。我不喜欢第一人称的方式写文。怕闹误会。可这篇《守望》确实是我的亲奶奶的故事。她以前的故事我只是道听途说,一知半解的状态,我就怕自己写到半道卡住了。
其实,我写这篇的目的是把亲人的故事呈现给读者,但是,得有可读性,如果没有可读性,等于废品,匆匆忙忙写的给扔到角落里那可费神了。
所以,我在学习和思考当中,希望自己越来越成熟强大,在某一天掂起笔就写的冲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