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钟楼与鼓楼都是计时用的,在古代,有极其重要的实用价值,然而到了今天,只剩下观赏之用,就像历史洪流中翻滚过去的那些人那些事,今天的人听在耳中,也只当是观赏了一场戏剧。
刘心武的钟鼓楼,在当时,甚至在今天,应该算是写作手法的一种蹊径,但并非唯一,整部小说在明线上只是截取了十二个时辰的时间段,以一场婚礼为开端,围绕钟鼓楼下四合院里的几户人家,在这一昼夜里发生的故事,这很容易让人联想到一种写作手法——意识流,想到那又矮又胖名叫“小玛德莱娜”的点心,但钟鼓楼并不是意识流,他借鉴了意识流达到的效果,却并未采用意识流的写作方式,且又不是马伯庸的长安十二时辰那般以悬疑的情节来博取读者目光,他全篇都在写这几户人家在鼓楼下一日间的琐碎生活,鸡毛蒜皮。
薛大娘的小儿子要办婚宴,开头就不顺利,从薛大娘的视角似乎已经预示了这婚宴的结局不会太美好,随后上来搭话的,帮衬的邻居,以及做菜的、鼓乐队的、开出租的,扯闲篇的老妇,进城的少女,形形色色人物,不同职业不同地位不同年龄不同性格的人,悉数登场,浑如一场压缩的舞台剧。
作家的语言极具“京味”,上个世纪的北京人,结合特殊年代看,八十年代的人们还是基本趋向于朴实的,但“天子脚下”的人心眼不少,人人都不肯吃亏,已经颇有当代市民的算计,或许这算计自古就有,只不过我们习惯于将古早的先民现象得淳朴善良。
二十多万字,时间控制在一天之内,能怎么讲故事呢,在今天看来,一天时间似乎并不能有多少故事,但只要把心思放慢,十二个时辰周转起来,作家的笔仿若一条湿润的绳子在芝麻地里滚了一圈,看上去依旧是光棍一条绳子,实际上沿着这条绳子挂着数不尽的故事芝麻,每个人物的来历过往都慢慢被挖掘,汇聚到这一天内的某个时刻登场,毫无遗漏展现在读者面前,于是故事丰盈起来,人物也能立起来。
长篇小说,似乎都很喜欢表现时代特色,这部钟鼓楼就很典型,写实主义风格,通过一天之内钟鼓楼下一群市民的琐碎折射出独属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城市居民的生活面貌,在此之后还有一部刘恒老师所著《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也很扎实。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