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束时间管理七段,作业是拷问人生的意义。
意义,是个深沉的东西。人生意义,掂量一下,自然更有分量,寥寥几个字,撑起的却是一个人,一生的内在信念和力量。最近几日,遇事较多,思路纷繁、脑子很乱,但“意义”两个字,却很固执,一直似有若无地跟随着,而我却又无心拉回正念,仿佛是敬畏,又恐怕是虚空一场……
的确,在娜导课堂作业之前,自己从未认真拷问过。但一路走来,累并快乐着,自觉走得踏实、认真,也从未彷徨或迷失。似乎自年幼时起,母亲就在我幼小心田里,播下了一颗“意义”的种子。那个久远的年代,物质匮乏,食不果腹。记得每当夜晚,就像现在的母亲跟孩子讲睡前故事一样,每当夜晚,我躺在母亲怀里,除了听她唱戏、讲故事,印象最深的,母亲还经常问我一个问题:长大后买什么孝敬她?我的回答总是响亮且肯定:砍酒打肉呀(家乡称打散酒砍猪肉,年幼的我说反了)…母亲听完,总是一阵开心的笑声。想来母亲的问,一是希望我将来能过上好日子,不缺吃穿,有酒有肉。二来让我懂得感恩,长大孝敬父母。如今的我,人生过半,这颗种子也一直不离不弃,慢慢长大,站立成树木。让我一直不敢忘记自己是谁,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
那个年代,农村孩子唯一出路,是知识改变命运。只有刻苦读书考大学,才能跳出农门,拥有一份稳定的工作,去改变家庭生活条件和生存环境,好好孝敬一生饱经风霜的父母。带着这样的信念,开始寒窗苦读,并最终如愿以偿跨进了大学校门。带着这样的信念,大学毕业时,决然放弃难得的省城工作机会,选择离家最近的小城市;带着这样的信念,2010年,结束一年教育部选派,在澳门驻校交流指导时,婉拒澳门教青局和校长的挽留,放弃年薪20多万的留任,选择回家陪伴四位老人,这个决定,在当时显得颇为另类,因为留任是一件值得骄傲的事,除了待遇优厚,也是澳门对内师工作的高度肯定。记得当时留任第二年的优秀妹妹的话:素素姐,你是来澳内师中,第一个因为父母放弃留任的。之前有放弃的,但都是因为孩子的原因。其实当时女儿正在珠海读大一,如果为了陪女儿,肯定继续留任。但孝顺懂事的女儿,也坚定地支持我的选择。
2017年5月,父亲和公公已相继离我而去。为了丰富人生体验,拓展生命的宽度,传播华文教育,人生过半的我,又一次应国侨办选派,远赴泰国支教。走进异国课堂,亲近异国孩子,为海外华文教学,尽了绵薄之力。深受异国孩子们的喜爱,并受到了校长校董和同仁的高度平价。一年结束时,再一次婉拒校董的挽留,回来陪伴母亲和婆婆。带着这样的信念,于我而言,周末的意义是陪伴。三口小家,融入两边大家,感受亲情、用心陪伴。从八年前陪伴四位老人,到现在唯一的老寿星,我96岁的老母亲。所谓百善孝为先,这份信念,源于父母言传身教,也源于家风孝文化的浸润和熏染。
工作结婚以后,角色有了变化,思维自然不同。清晰地记得,结婚第一天,我就跟爱人说,希望这个家,因为我的到来,每个人都多一份快乐。结婚近30年以来,无论发生什么,这份初心从未动摇,一直主动付出,不求回报。尤其在家庭利益面前,考虑爱人兄妹三个,我们经济稍好一些,每每选择大度,甚至放弃。在婚姻这件事里,看重亲密关系的同时,一直兼顾好婆媳、姑嫂、妯娌等所有家庭关系,并且把这,定义为家庭中爱的全部。因为在我看来,一个不能真正爱家人的人,不可能真心爱别人。所以因爱,选择而接纳;为爱,付出且喜悦。
工作,自然是人生最重要的部分。目前,尽管已经在管理岗位做了十几年,每每回眸,最拨动心弦的,依然是跟孩子在一起嬉戏玩耍、摸爬滚打的日子。当初选择幼教,是无心插柳,之后用心浇灌,迎来了绿树成荫。我曾以全然的爱和敬畏,去呵护每一位天使宝贝,孩子们回馈我的,是青春芳华里最美的旋律。伴随着这悠悠旋律,慢慢长大的,不只是孩子,还有一曲曲,不期而至的,爱的回响……
25年前, 那个当年4岁的中班娃,最美好的童心馈赠,是满天星星和月亮。时隔九年,他初中毕业,又专程从上海回来找我,并发表一篇感人肺腑的文章《我的启蒙老师》。微信里留下一句这样的话语:已经无法估量,您对我今生产生的重要影响,大恩不言谢。这句话,一直温暖、鼓舞着我坚定前行。这句话,也是对幼师这个职业的崇高礼赞。它很好地诠释了幼教的意义-----人生百年,立于幼学。
那个当初进园时,默默流泪,少言寡语,不够自信的宝贝,如今成为国之栋梁。他依然记得,当年我鼓励的眼神、温暖的怀抱、快乐的游戏和游戏中的英语启蒙。几年前的北京后海,留下值得珍藏一生的风雅记忆。
还有那个刚入园,哭闹一月不进班的“西瓜太郎”,工作以后居然送来了“情人节”礼物。说是情人节,一定要给孙老师送花…是的,十几年里,送走了一批又一批的小臭臭们,结下了一场又一场,不离不弃的师幼情缘。
2003年,我走上了副园长岗位,分管工作其中一项是家教。在践行和思考中,我看到了家园共育的重要性。教育大于教学,理念高于方法,教师不仅要有专业技能,更要有教育理念,不仅要懂幼儿教育,更要懂家庭教育,因为家是孩子成长的根基。通过讲座,对教师进行培训,在湖南、北京、安师大等国培讲堂里,为园长和骨干教师,传播家园共育的核心理念。家园共育,不仅育教师,更要育家长。在孩子生命成长的前几年,接受怎样的家庭教育,将影响孩子的一生。然而,当下中国父母,因短视而急功近利,因不懂而深陷误区。家庭教育其实就是父母的自我成长和修行,是通过学习,实现自我救赎。只有父母好好学习,孩子才能天天向上。
2016年,我利用假期,自费去广州学习了正面管教的课程,成为一名正面管教家长讲师。多次义务为家长和老师们开展正面管教工作坊。自费在爱自然生命力体系里,学习专业课、教练课、家风等课程。并多次通过幼儿园的家长学校,进行分享和传播。只为唤醒更多的家长自我觉察,走上学习成长之路
工作的前20年里,工作和家庭一直行走在我人生的左右两岸,填充了我的人生意义。除了工作和孝敬长辈,一直在尽我所能,扶持我的家族晚辈,助力他们,读书改变命运。值得欣慰的是,有了我的榜样示范和经济扶持,这些孩子陆续金榜题名,如愿以偿…正如我的外甥留言中说道;爱自己的孩子容易,爱别人的孩子难,这点只有老姨和姨夫做到了。
尽管此时的人生意义,局限于家庭、工作的小我范畴。但与我而言,已实属不易。并非自我夸赞,而是感恩父母的耳濡目染,我从小就笃定内在信仰是,人活着,不能只为自己。父亲一生,教书育人,宽容豁达。即便文革遭到迫害,停职游街,饱受冤屈,他依旧能原谅那个时代,很少跟人提及,偶尔被问,也能云淡风轻,一笑而过…对这个国家依旧爱得那么深沉…从记事起,每年春节,酷爱书法的父亲,都亲自写春联,贴在他卧室的春联,一直以来是八个字“心存爱国、志在为人”。几十年从未更改。这八个字,不仅是老爸的人生信条,也是无形中影响和塑造晚辈的文化和家训。最让我触动的一幕是,老人家临终之前,问他还有什么未了心愿时,父亲说,孩子们都过得挺好,不用我操心,还想多活三到五年,看看我们国家发展到什么样。这就是一个93岁耄耋老人的家国情怀。
父亲也是深受学生爱戴的好老师,他一生勤劳俭朴,退休以后,田间劳作,养鱼种花到91岁。生活中,他对自己十分吝啬,听母亲说,他一生从未舍得一人独享一个完整的苹果。但对别人却慷慨大方,乐善好施,成百上千的,也不在乎。晚年时,父亲曾不止一次地跟我说,多做慈善,少买衣服。这句话一直印在我的脑海里。父亲走后一个月,记得我发过一个朋友圈,我告诉父亲:虽然您离开了我,但我会传承您的品格,按照您喜爱的方式去生活,并以此为念。2017年,还在泰国的时候,在澳门好妹妹的朋友圈里,遇到了一个非常正规的爱心机构。便不加思索地加入了“刘哲昕爱心团队”。资助了一个叫阿部都萨拉木的南疆娃,(全名~阿部都萨拉木.克热木)从小学到大学。很欣赏这个团队的理念、不仅是经济上资助,更关注孩子的身心健康和心灵成长。在这里,也特别感谢先生和女儿的积极支持。目前已是第四个年头。这是一次小小的善举,更是一场自我修行。如今小萨拉木已经长大上了初中,计划中,不久的将来,一定会去南疆看看他,拥抱他,我想在天有灵的父亲,一定会露出会心的微笑吧。
人的一生,是无数选择的叠加。相由心生,不只是评断容貌,依据内心驱动,还能看到一个人的外在世界。有的人的世界是名利场,有的人世界是竞技场,有人的世界是风花雪月,有人的世界是琴瑟和鸣,有人是格物爱人,有人风雅美好。寂静法师在《唤醒天才秘密》一书中,对人生梦想的界定三个条件:伟大、美好、无私。再对照七段的三圈交集:快乐、意义、优势。回想我的大半生,人生尚有意义,尽管不够伟大,却也利他;尽管不够聚焦,不够凸显优势,但也为人所需。尽管所言所行,大多停留在工作、家庭生活层面,欠缺人生规划,更没有上升到生命的高度,却美好无私,无怨无悔。正如阿德勒在《自卑与超越》中说到,人要实现自我超越,只有把自己的价值,与他人或社会产生连接,通过为社会做贡献,关爱他人时,才能实现自我价值的增长,才能拥有更好的人生。
如果继续拷问人生的意义,目前还是会保持职业的惯性。快乐自己的同时,能造福更多的家庭,幸福更多的孩子。接触时间管理以后,娜导的魔力和魅力,小伙伴们的爱与智慧,都让有了进一步的自我觉察,越学越觉得还有很多欠缺,甚至空白和盲点。一种发自内心的感慨,油然而生:莫谈雄伟壮志,且来潜心修行;若道余生有愿,惟愿博爱为本。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