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tle: 内在动机的迷失--<奖励的恶果>读后
> 奖励如何妨碍了表现的五个原因,包括奖励中隐藏着惩罚性的一面,奖励对人际关系的影响,奖励没能揭示并处理问题的根源,奖励阻止了人们的冒险倾向,奖励对内在动力的长期负面影响,没有哪个原因会因为我们改变了得奖的标准而消失,因为问题不出在强化手段的运用上,而出在外在动力的核心。
<奖励的恶果>一书中提到五个原因中,影响最深远的一点,也是最反常识的一点,是奖励对动机有害。
它会减弱人们对事物本身的兴趣。
用一种逻辑的联系来说,
当我们给予奖励,实际是在说,A可以得到B,A本身是不值得做的
> 当我们不断地用许诺奖励来促使孩子们对行为负责、学生们学习新知识、员工们做好工作,我们都是在假设他们不会自愿这样做。如果对行为负责、热爱知识、做好工作本来就是我们天性的一部分,那么这种相反的假设就可以说是非人道的。[ 3]
1970年代,罗切斯特大学的爱德华·戴奇和斯坦福大学的马克·莱帕在各自的独立实验中发现奖励的给予和拿走影响了人们对实验事务的感兴趣程度。
> 当时他观察了提高班上的孩子,发现许多老师用奖励诱使孩子们玩学习游戏,孩子们顺从地做了。可是一旦没了奖励,这些孩子就再不想做这些活动。然而,在那些让孩子们自己决定玩什么游戏的班上,好多孩子急切地玩着同样的游戏。
从文化历史的角度,一则古老的故事也说了同样的发现。
> 一个老人给破坏街道的孩子奖励。一个月后当他不再给奖励时,孩子们就不再愿意去破坏街道了。
没有内在动机,即使能够在奖励的驱动下取得优秀的成绩,成绩也始终是身外之物。
<优秀的绵羊>的作者就曾把当代精英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才成为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他们的人生选择为了更好的学校,更好的社会地位,而很少能看到个人内心热爱的影子。
所有真正的创造,都需要内心的热情。
因为所有的创造都需要冒险。
> 这个例子被研究人员称为“偶发性学习”,这类学习总是使表现受到奖励的损害,但这种情况发生的原因比结果更重要。其根本的原理可以概括为:在受到奖励驱使时,我们就只做能得到奖励的事。
> 我们不仅不太可能去注意任务的次要特点,而且在完成的过程中也不太会去冒险,不愿尝试各种可能性,或者担心也许没有回报而不敢凭直觉行事。我们要尽力避免冒险,因为我们的目标不是投入一场自由的思想交锋,而只是为了得到诱人的奖励。
在现代育儿思想中,不使用惩罚已经很反常识。连奖励都不使用更是简直让人无所适从。
作者在书中给出的答案是
> 父母需要牢记他们为孩子设定的长期目标,例如帮助他们成长为负责任和有爱心的人,而不是短期目标,例如服从。 他认为,关键问题是"孩子们需要什么——以及我们如何满足这些需求?"
我们常常忍不住觉得我们需要为孩子负责,而忘记了教养不但需要守护,更需要教会他们自己负责。
关心和培养孩子的内在动力,比他们取得多少成绩,要重要的多。
终有一天孩子会成为我们一样的大人,奔向星辰大海。愿他们有自己的羽翼,内心好奇鼓起风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