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戎不食道旁李》,入选了小学课本,当时认为,王戎小小年纪就能有这逆向思维,不简单啊,这道理有时候大人都不一定能想明白。
其实也从侧面说明,王戎小时候是一个比较平和的年代,老百姓不愁吃穿,没有饥殍遍地,否则的话,再苦再涩的李子也都被吃光了。
王戎长大以后,果然当了官,而且还不小,位列三公,但是他慢慢成了上班摸鱼的代表,基本上就是一个混字,本来自己应该做的事情,都交给属下去办,而为国家选拔人才这么严肃认真的事情,王戎也是敷衍了事。
比如他征召阮咸的儿子阮瞻,就特别的随意,王戎就问了阮瞻一句,“圣人重视名分,老、庄明了自然,他们的主旨是相同还是不同呢?”
阮瞻有点懵,只好回答说:“恐怕没什么两样吧!”王戎听后,就不停的赞叹阮瞻,说阮瞻回答的好,然后就给阮瞻官做。
他的重心也不在朝政上,主要放在自己的私事上,他整天都在想怎么能使自己变得更富有一些,经常拿着象牙筹码算计哪里可以挣到更多的钱。
比如,王戎家的李子种的非常好,按现在的说法,那就是独一份的买卖。王戎担心自家的李子卖出去以后,种子被别人拿去种植,这样自己的李子就不是独一份了,就让下人在卖李子的时候,在所有的李子核上钻洞,这样别人就不能种植了,他把心思基本都用在了这上边。
当时西晋乱象丛生,晋慧帝什么也不管,贾皇后南风当政,后来齐王司马冏杀了贾南风,专权独断,河间王司马颙联合长沙王、成都王讨伐司马冏,司马冏害怕,曾问王戎该怎么办,王戎出主意,让齐王司马冏退隐回家,交出权利,齐王大怒,要杀王戎。
王戎见势不妙,用了狠招,为了让别人认为自己年老昏庸,在上厕所的时候,故意掉到了茅坑里,这样才躲过一劫。
王戎其实是有才能的,只是没有用到正路上,也许和当时的社会风气有关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