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着于老师学习“用教材教”
【每周一招】
林州市红旗渠大道学校李丹
“用教材教”,它是以教材为凭借,在尊重教材的基础上,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把学生教活,教聪明。尽可能地让教学“增值”。不但传授教材中的知识,吸收课文中的规范的语言,培养语文能力,还有一个激发兴趣、培养良好学习习惯、教给学习方法的问题,就是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的问题。
于老师的课堂上处处都是“用教材教”的方法呈现,特别是在“读写结合”方面,阅读教学中,为“读写结合”选择好结合点,进行写的训练,会使阅读教学大为增值。教完《新型玻璃》让学生以玻璃的身份写“自述”;读了《马背上的小红军》让学生展开想象来了个“续写”;学完《望月》请学生留心星空,观察月亏月盈,写写心中的星星和月亮;读了《月光曲》,便要求学生为一篇短文加上适当的“联想”等等。
于老师的这些课例,我都进行了认真的研读,“读写结合”的精彩片段,课堂上的作文评讲无不让人震撼,与此同时也给我的语文课堂带来了很多值得深思的地方。
这周我们继续学习了以“家国情怀”为主题的第四单元,在《圆明园的毁灭》这篇课文的后面编排了“阅读链接”,其中展示了闻一多的《七子之歌》(节选)澳门和香港篇、冯亦桐《和平宣言》(节选)旨在进行拓展阅读,加强单元整合,加强朗读,加深理解,升华情感。能够结合相关资料,体会与《圆明园的毁灭》表达情感的相似之处。一方面抒发了作者对祖国的赞美以及对祖国统一、和平的呼唤,另一方面表达了对帝国主义列强侵略的憎恶。引导学生明白侵略者不但抢掠、毁坏我们的文物,还要掠夺我们的土地,屠杀我们的人民,加深学生对圆明园“毁灭”的理解。
我用课本上的这段材料,给学生们带来了一次不寻常的体验。班里有个“历史小达人”,他对历史特别感兴趣,并且跟同学们分享起来头头是道。课堂上我就利用这个资源,让峻同学为大家讲述了一下这段历史,大家对《七子之歌》也有了更全面的了解,这是闻一多为当时中国被列强霸占的七块土地所作的一组诗,除《澳门》《香港》外,还有《台湾》《威海卫》《广州湾》《九龙》《旅顺,大连》。
关于澳门的这首诗还被编成了歌曲,我记得特别清楚,1999年澳门回归我正好是三年级,当时的六一联欢会上我跟同学一起表演了这首歌的情景剧。今天的课堂上,我跟同学们一起又与这首歌曲相遇,于是,我在课堂上播放了这首歌,曲调很容易学,播放两遍之后同学们就开始跟着唱起来了,我们就一起跟着音乐唱了起来,令人动容的歌词,仿佛把我们带入了那个场景。
我跟同学们讲起了我小学三年级的时候表演的场景,他们极力要求我清唱一遍《七子之歌》,虽然我的五音不全,但是既然孩子们要求了,便满口答应了。当我放开嗓子唱起的时候,我竟然发现自己融入到了歌词里,不由得想要流泪,同学们也感受了那真实的感受,还没有结束就响起雷鸣般的掌声。
其实学生和我被感动到的不是唱歌的水平,而是歌词所融入的情景,在这一教学环节上,我采用了“用教材教”的方法,更加有效地吸引了学生课堂的注意力,从而提高了课堂的效率。引导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中更加深刻地感受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紧接着让学生在课堂上继续谈论了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上,南京青少年代表诵读的《和平宣言》。去年我上过一节关于南京大屠杀公祭日的主题班会“知耻而后勇”,今天谈到《和平宣言》我们又一次回到了那个场面,同学们众说纷纭,整个课堂都处于高涨的状态。由一处材料拓展到另一处,再次延伸,真正实现课堂的高效率、高价值。
阅读于老师的专著时,于老师将自己的追求和目标进行了这样的总结:
老师写一手好字。能写好楷书、行书,甚至懂点草书,学生必然能从老师写的字中去感受汉字的魅力,并喜欢写字,学会欣赏字帖。当多数学生懂得字,能写一手好字,那该是一种什么境界啊!
会朗读。一个能把课文读得声情并茂,能把课文读活的老师,他的课必然有生机,有灵性,有情趣;他的学生定会感到学语文是一种享受。他的学生情感必然丰富。
能写一手好文章。能发现文章的精妙处。这样的老师,必定会把学生领进一个更高的读书境界,从中领悟出更多的语文的奥妙,学会阅读。
教法灵活。跟着这样的老师学习,课堂就会变成一种真正的生活,学生就会真正享受到学习语文的快乐。
幽默。幽默是一种智慧,一种豁达,是一份心情,一种溶解物。有了它,课堂上师生定会融为一体,让学习变得轻松。
心中装着平等和民主。这样,师生关系就会和谐,教学就会成为一种真正的对话,学生的个性就会得到张扬,特长得到发展,使学生健康地成长。
这些目标在教材里是没有的,但教学中又自然地存在着。它是教学的更为重要的组成部分,或者说更重要的要素。千千万万的老师用着同样的教材教,为什么有着千差万别的效果?正是因为这些因素是千差万别的。
真正做到让自己的课堂有提升,必须要有扎实的基本功,较好的个人素养和高度的责任感,同时还要善于思考,智慧教学。在不断学习与实践中,不断反思,不断总结。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