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读书偶思0831

读书偶思0831

作者: 微澜细语 | 来源:发表于2018-08-31 22:14 被阅读164次

    01

    自律得自由。

    为了获得真正的自由,非得给自己一点限制不可。真正的自由,指职业自主、财务自由、时间自由、免于疾病和贫困的自由……为了达到这些,必须自律才行。

    自律,需要做到自己对自己负责,尤其是负责到底,这需要强调“极端的所有权”。

    其次,是谦卑,谦卑不是指对领导毕恭毕敬,而是听得进去别人的话,有开放的头脑,能时刻学习。

    02

    《高手》中特别提到21世纪什么最贵,分析得出是“通才”。

    环境如果是可控、可预测的,练习的作用越大。在那些最可预测的环境里,练习能解释24%的表现;在最不可预测的环境中,则练习能够解释的因素只有4%。

    21世纪什么最贵,当然是天赋。其次,是通才,也即能跨界的多面手。如果是特别复杂的业务,通才的工资比专才要高出44%。

    显然,基础教育阶段(尤指9年义务教育阶段)要讲究刻意让学生“刻意练习”,但越往上越应该引导他们思考,如何做到“功夫在诗外”。

    因此,学校课程,是为了帮助、支持学生培养广泛的兴趣,把知识本身当作回报,而不是分数。

    读书偶思0831

    02

    天才和疯子之间有一个共同点,就是“认知抑制解除(cognitive disinhibition)”,"认知抑制”是指时刻忽略和过滤信息的本能,而“认知抑制解除”是有些人能够解除这种认知抑制的本能,专门注意到不被一般人关注的信息。

    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的心理学教授迪恩西蒙顿认为,天才和疯子的区别,在于“智能”。天才能够在认知抑制解除之后,再次忽略不重要的细节,把重要的信息留下。

    智能和想法多,是两个不同的维度。智能是对想法的选择和加工处理。只有想法没有智能,就是疯子;只有智能没有想法,就会缺少创造性。

    既要“学得好”又要“跑得快”,也即具备“认知抑制解除”的同时,还能够保持清醒,怎么做得到?因为做得到就可能会成为天才。心理学教授迪恩西蒙顿做了一个研究,发现,如果一个人再青少年时代,他的生存环境有较强的多样性,敏感度就可能更强(需要“后天习得”,增强智能),就能够获得更好的创造性,同时又能保持理性。

    创造力=大胆尝试新想法X智能。既要任性,还得理性。

    03

    我们讨论一下“文化区隔”。苏州的立新小学,筑起的是看得见的文化“隔离”,实际上,更深刻的、意义深远的,看不见的"篱笆",在地区、学校间体现在“内部的公平”中,按布迪厄的“文化区隔”理论,所有的文化符号与实践——从艺术趣味、服饰风格、饮食习惯,到宗教、科学与哲学乃至语言本身——都体现了强化社会区隔的利益和功能。更高文化品位的学校课程,因其目的是支持学生拥有丰富、具选择性的学习经历,而调动学校资源、家长资源和社区资源以实现,在多样性环境中强化智能,其次,学校教师有更高的敏感度关注受教育者的情绪情感、学习的过程,是以支持学生形成“更高级”的“惯习”,培养出更符合统治阶级所提倡的人生观、审美情趣、价值观的人,这种隐性的“文化区隔”,让这些人不自觉地“寻找”具有相似文化特色的思维、知觉和行动的“圈内人”。所以,抖音、西虹市、延禧攻略聚集了一圈人,而他奶奶的庙,聚集的是另外一圈人。

    引自清华大学

    求啥就有啥神。

    车神庙

    显然,立新小学那些反对与“菜小”、“草小”同一校区就读,并不完全是因为六万元的学区房,而体现出布迪厄眼里的中产阶级的“矫饰而拘谨”——一种模棱两可的阶级本性:既希望避免与劳工阶级认同,但又缺乏必要的资本去培养它所模仿的统治阶级的生活方式。“与统治阶级所体现的从容熟练的审美趣味相比,它竭尽全力显示独特身份的努力恰恰泄漏了一种尴尬的做作和矫情。”

    统治阶级的审美肯定不是这样的

    ……有些话,懂得,却已经不能表达。我只想说,此次“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研究”调研,底层事实让我们知道,2020年完成毛入学90%,数据上可以完成。“文化”上,差之千里。

    因为,用围墙或篱笆筑起的“隔离”并不多见,而学校课程与教学的“文化区隔”,却处处存在。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读书偶思0831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hzisw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