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人同此心

人同此心

作者: 乐德乐 | 来源:发表于2024-08-13 00:05 被阅读0次

    孟子说,在收成好的年代,吃穿不愁,生活无忧,年轻人一般都比较懒惰;而在灾荒之年,吃了上顿没下顿,衣不蔽体,年轻人一般有更多的暴力倾向,显然这不是先天的本性造成了这种现实差异,是某些外界因素影响了年轻人的内心。比如大麦,一样的种子,种在同一块地里,种植的时间也相同,一样的精心播种料理,那么它们就会旺盛的生长,到了夏至前后就都成熟了。如果收成有不同,一定是土地有肥瘠之分,或者雨水有丰缺之别,或者人们花费的精力不同。

    所以说,凡是同类,都是相似的,那为什么唯独对人类有所怀疑呢,圣人和我们大家都是同类,当然人性也是一样的。(孟子的潜台词是说,圣人是善的,人的本性也都是善的。)

    孟子引用古代一位贤者龙子的话说:“即使不知道某人的脚型或大小,但我相信它做鞋子的时候,一定不会做成土筐,”鞋子都是大同小异的,因为天下人的足都有共性。

     孟子继续打比方说,人们的嘴巴有相同的嗜好,只不过易牙先发现了大家所嗜好的口味,如果人们对于美味的嗜好是不同的,就像犬马和我们是不属于同类一样,那么天下人为什么都喜欢易牙烹饪的食物呢?对于美味的渴望,天下人都寄希望于易牙,这是人类口味都相似的缘故。

    不但人的嘴巴是这样,耳朵也是如此,对于美妙的音乐,天下人都寄希望于听到师旷,这是天下人的耳朵都相似的缘故;不但耳朵这样,人的眼睛也是这样,说到郑国的美男子子都,天下人没有人不知道他美好的,谁不知道子都的美,谁就是瞎子。

    所以说,人类在口味上有相同的嗜好,在音乐上有相同的听觉感受,在美色上有相同的审美体验。

    既然眼耳口都是一样的,都喜欢美好的事物,难道唯独心会不同吗?人们的心在哪一点上是共同的呢?答案是崇理,是尚义。只不过圣人先知先觉,先我们发现了理义而已。所以,理义使人快乐,就像美味让嘴巴舒服一样。

    孟子从口说到眼,又从眼说到耳,最后类推到心。前者是实体的,而后者是精神的,能否如此直线类比,这似乎可以存疑。佛教也把眼耳鼻舌身意并列在一起称为“六根”、“六识”、“六尘”,可见其见解也不是完全没有可行性。

    孟子绕了很大一个圈子,举了很多例子,无非是要说明,人的本性是一样,圣人性善,所以人性也是善的。

    从理论论证上来说,这种类比的方法并不具备严密的逻辑性,但对一般人而言比较浅显易懂,这对宣扬普及是有帮助的。

    【《孟子》简读之告子篇002】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人同此心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hzkdkj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