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中,常听到老师们抱怨,某某孩子什么也不听,所以虽然聪明,也什么也不会!更多的是感慨现在的孩子不听,所以成绩差。这里的听,实际包含着听和做两个过程。按照要求做了,我们往往说就是听了,是从这个反馈得到了听的。
听究竟是由哪些因素决定的,和做是什么样的关系?探寻这个问题的答案还需要追根溯源。
一、听,要保证听觉器官和大脑生理机制没问题,才能够听见。
二、以上因素没问题,但对语音,对语言太生疏,虽能听到声音,可理解不了,也没有意义。
三、有的孩子过于专注于自己在做的事,对外界的声音是一种屏蔽状态。这样的孩子属于有特殊天分的一类。不属探讨范围。
四、有的孩子在养育的过程中,缺乏关爱,处于自为的状态。孩子自己想做什么就做什么,没有人指点,没有人给提要求,也缺少反馈。这样的孩子由于没有听的经历,养成的习惯就是不听。
五、有的孩子在做的过程中,会不断的被养育人打断。导致他们不可能集中精力做事。这种打断,是经常性的。内容有时候是父母的不放心,有时候是父母的瞎指挥,盲目的指点。
六、还有一种父母是属于控制型的。自己的安全感严重缺失,对孩子严加控制,一会不在身边就受不了,孩子的行为有一点不符合自己的想法就要纠正。这样的孩子没有自主,叛逆是必然的,结果也是不听。
七、还有的父母,言行不一,做人太假。长期在孩子跟前这样,孩子对他们的本来面目认识很清楚,亲子关系出了问题,自然也不会听。
听是习惯,做是态度。不听的习惯养成了,改变自然也不容易。在家的不听,会影响到以后在学校的不听。没有听的先导,不知道要求是什么,做自然会出现问题,质量不高在所难免,成绩差就不难理解了!是不是仅仅成绩差?考察会发现,成绩差的孩子做什么都不是那么回事,原因就是不听,不知道要求,随性自为!
通过对不听原因的分析,我们回过头来再看怎样就听了?
首先,要尊重孩子的需求,他们有兴趣的自由,探索的自由,父母或者养育人的任务是创造安全的环境。
第二,要给予积极的反馈。成功之后的欣赏,失败之后的同情、理解,或者适度的指点,要注意情绪、语气。
第三,跟孩子聊天,让他把他在探索过程中的想法说出来,大一点的可以写出来,予以总结,丰富孩子的认知体系。
第四,做事之前,先明确做什么,应该怎么做,有心理安排。事后,及时反思。
第五,养成读书的习惯。从养育人的指点逐渐变成自己寻求,有做什么,怎么做的意识和行为。
早期家庭教育的问题会体现在学校教育中,老师要做的是认识到问题的原因是什么,自己的工作的起点是哪,然后采取相应的措施。如要求意识和按要求做事的意识的培养;提要求的时候,所有人必须认真听,随时要求人复述要求;将要求分点罗列,便于学生明白;让学生对照要求检查自己所做的结果,发现问题原因等。
综上,我们会发现家庭教育有多重要,一块美玉,最初的雕刻人拙劣,会让玉的价值荡然无存。其实,家长给予孩子的不是美食,无微不至的养护,而是高质量的陪伴就好。理智的家长才能有理智的行为,才会有孩子的优质发展。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