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镇川干炉的故事

镇川干炉的故事

作者: 榆林闲人 | 来源:发表于2020-03-10 10:05 被阅读0次

    镇川干炉的故事

    干炉,又名得胜饼。起源于宋辽时期兴盛于清代,工艺精湛,经后世传人不断潜心研究创新,制作出不同的风味,尤其是“油干炉”:香、酥、脆,甜而不膩,是馈赠亲朋好友的绝佳食品。据说山西怀仁“糖干炉”源于宋辽,是杨家将为传递情报而特制的一种邮寄载体。因为情报准确,杨家将威名远旙。后来,杨家将感念其功绩,称之为"得胜饼”。后因其糖份较多,内附饼壁,中间虚空,形似人们日常生火的炉子,民间又称其为"糖干炉”。

    ​​​​​传说当年李自成被明军困于陕南山中,最终却抵抗三个月并成功逃出,有人就猜测是干炉救了他们的命。由此,镇川当地也有了这样一句俗语——扛枪的,打猎的,干炉馍馍好吃的。

    ​​​​​在民间俗语《赞榆林》中有这么一段:“ 子洲馃馅入口烂,绥德油旋人人赞。米脂油饼天下绝,镇川干炉到海南。” 据《镇川志》记载,明清时期的镇川,街道两侧商铺林立,西至宁夏、武威、庆阳,东至太原、北京、天津,都有商贾行走于此,镇川也因此成为了“四会五达”之地,跻身陕北“四大名堡”(另三个是高家堡、瓦窑堡和安边堡)。民国初年时,单是河北、山西、京津地区设在镇川的皮毛店栈便有130余家,仅河北顺德府常驻镇川的货商、伙计就有378人。镇川当年的贸易规模,由此便可见一斑。而

    ​​​​​镇川干炉的命运,也便与镇川经济的兴衰情系一线。光绪十二年(1886年)编撰的《榆塞纪行录》记载:“镇川堡、榆林城等街市肉饭铺店接踵开设,惟镇川杨氏饼托(即干炉)甚美。”《延绥揽胜》则记载镇川堡内饭铺满街,而干炉就是供街上大小几十家饭铺招待外来客商的主食。由此不难看出,干炉在镇川小吃中的非比寻常地位。​​​​​所以干炉到海南也是极为正常的事儿。。

    榆林的镇川,还有一种古老的美食圐圙(kū lüè)。是镇川干炉的一种,而且它还是订婚的信物。

    ​​​​在镇川当地有一种风俗,即订婚时男方要向女方赠送拴有红绳的圐圙(干炉的一种,圆环形),女方则要将这些干炉赠送给亲属,作为自家女儿订婚的“信号”(类似于子洲订婚送馃馅)。圐圙上拴红绳,最主要的意思是双方已经“拴定”,不能反悔,也还有希望日后婚姻圆满的含义。而圐圙以炉火烤成,上有红绳,则是希望结婚后生活红红火火。

    ​​​​而对于镇川当地百姓来说也有着太多的苦乐记忆。镇川坊间至今流传着一个故事,说是绥德县义合镇有一位农民,每逢在镇川赶集总是要买上几个油干炉给宝贝儿子吃。儿子也长大成才,在四乡有了点名气,他的父亲在说起儿子时,总是带着几分骄傲地说道:“我那儿子是吃镇川油干炉长大的。”

    ​​​​​对于现在60后、70后的人们来说,干炉简直就是童年时的无上美味。

    ​​

    干炉的制作过程叫"打干炉”,要经过和面、上压杆、分剂、放面盐、手托、上鏊、划线、入炉翻烤、出炉等十多道工序才能完成。干炉出炉后,立刻要趁其高温刷一层菜籽油,起到半炸制的作用,待其完全冷却后装入瓷缸內进行回油发酥,使干炉达到脆而不硬、干而不坚、品味纯正的上乘质量,形成酥香爽口、食之易消化、由于工艺独特古老。不含任何防腐剂。久藏不霉变等特点。在北方常温下能保存半年左右。

    镇川干炉是随着商贸业发展起来的一种旅游食品,已有800多年的历史,是一种凤形的麦面烧饼(不发酵)。形如小车轮,边厚心凸中环回下,颇具艺术韵味。分上下两层,上层中间鼓起一个大红心,一般重125克,大的有200克,有干干炉、油干炉两种。

    民间顺口溜道:"吃着香,咬着脆,饱嗝上来干炉味",确是风味独特。现在,镇川干炉有甜干炉和咸干炉两种口味,如果你喜欢吃,也可以网上买。

    作者:刘斌编辑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镇川干炉的故事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hzvid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