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学期,班上转来一个新同学——陈彦熹。开学第一天,如何让新同学融入班级?如何更快地拉近班上的孩子与陈彦熹的距离?如何将欢迎新同学的仪式与语文教学融合在一起?我在新学期第一节语文课上做了一次有趣味的尝试。
开始上课,我首先设计了一个游戏环节:一孩子蒙上眼睛,其他孩子手拉手转圈将他围在中间。中间的孩子用手摸同学,从头到脚,一边摸一边描述所摸同学的特点,头发、脸、体型、衣服、裤子、腿、脚…最后说出同学的名字。同学说对了名字,被摸的同学以拥抱的方式回应。
这样的游戏设计目的:
一.欢迎新同学更快地加入这个团体,让他在玩耍中和同学们建立起亲密的链接。用拥抱的方式感受到团体中每个同学给予的接纳和力量。这是一个友好且快乐的集体。
二.除了用眼睛,我们还可以用手的触摸去感受和认识一个人,用自己的语言去描述和表达。这也同时帮助新同学建立起对每个伙伴最亲密的直接的认知,熟悉每一个伙伴,用身体的感受而不仅仅是用眼睛去认识。
游戏之后,我们将课桌围成一个圈,大家和老师围在一起学习讨论。
我问:刚刚的游戏,我们用手去认识一个人和用眼睛去认识一个人,感觉有什么不一样?
孩子们说:“用手摸得摸得很仔细,眼睛看一眼就可以了。”“用手摸更有质感,能摸到衣服的材质和身体的粗壮,更细腻。”陈彦熹总结道:“用手摸得摸出同学最突出的特点来才能判断。”
对啊,用手摸,更仔细,更细腻,需要细节化,同时用手摸来判断一个人得找出这个人最大的特点来,以便与其他同学区分。孩子们的归纳非常到位。
我接着问:“我们可以用眼睛认识一个人,用手摸认识一个人,那么……”
话还没说完,阳阳抢先说:“可以用耳朵听去认识一个人,听他的声音。”
天天说:“可以用鼻子闻,闻他的气味。”
顺此推下去,孩子们总结出:眼耳鼻舌手都可以帮助我们认识一个人。 孩子们立马质疑:舌头如何认识人呢?小婴儿就可以用舌头判断吃的是不是妈妈的母乳,但成人好像不太好用这个感官,总不能凑近了去咬一口,舔一下,这样不太礼貌。孩子们于是衍生出,可以用舌认识事物啊,尝食物的味道!
讨论到这,我感觉有点遗憾的是我的这个教学设计完全是急性的,没有做好充分准备,是和孩子们的互动交流中被孩子带到了这个交流层面,如果现场有个水果,比如苹果之类的就太好了。我们可以用刚刚总结的认识事物的方式去重新认识一个水果。于是我灵机一动,拿粉笔擦做道具。
“这不是粉笔擦了,是一个大大圆圆的苹果,假设的哈,大家想象一下,这就是一个苹果了。”孩子们哈哈笑,目不转睛地望着我。“这是一个苹果,大家怎么认识它?”孩子们纷纷举手。靠着想象,他们把这个苹果闻了,舔了,摸了,听了,尝了,且都将这个苹果闻、舔、尝的感受都描述了一翻,香香的,光滑的,凉凉的,酸甜的,咬起来嘎吱嘎吱脆响,苹果的汁水浸满嘴巴。“哇”每个同学都被自己的描述带动得开始咽口水,我也毫不掩饰地咽了口水。讨论到这,阳不由自主地大声感慨:“真是太爽了。”大家瞬间也发出啊的声音,真像咬了一口苹果在嘴里,酸甜凉滑,此时没吃胜有吃。
讨论到这,不吃一个苹果似乎实在说不过去。于是我建议,不如下午带个苹果来,我们一起分着吃,用今天你们总结的方式来重新认识一个苹果。孩子们乐开了花。分工开始:阳要带苹果,文子涵带牙签,高钰天带碟子,我带水果刀。陈彦熹说:我住校,没法带东西。我说:你什么也不用带,带上你自己就好。同学们又笑。
我提出要求:苹果不要带多,一个就好,一起分着吃,少才有味。
为什么要分吃苹果?孩子们摇头,看着我。
于是,我告诉孩子们分享苹果的目的:
一、用我们今天总结的方式去认识一个苹果,并将自己的认识写下来,没有字数要求,感受到什么就写什么。越仔细越好。
二.用大家分享一个苹果的方式,欢迎新同学的加入。苹果欢迎会。
三.我们的班级就像一个完整的苹果,每个人都是其中重要的一牙,凑在一起才完整漂亮。从此你们是分吃了一个苹果的朋友了,一起分担班级的责任和喜乐,让这个班更香更圆,更美!
当然作为语文老师,我的用意还在于,接下来要学的课文《观潮》会涉及到应用多种感官的去观察和认识一个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