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始,中央电视台春节晚会已经成为中国人节庆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每年的春节晚会上,都有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就是迎接新年的钟声。每年除夕,人们都在等待24点(O点)那似乎有点神圣的钟声。
然而,我们的这种等待其实是一个张冠李戴的误解而已。
众所周知,春节是华夏民族的传统节日。春节在古代称为岁首、正旦、元日等,汉以前各朝代,岁首各不相同,夏初以孟喜月(元月)为正月,商朝以腊月(十二月)为正月,周朝以冬月(十一月)为正月,秦朝又以阳春月(十月)为正月。从汉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正式确定以夏历孟喜月(元月)为正月,孟喜月第一天(夏历正月初一)为元旦,此制一直沿用到清朝末年。公元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满清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为了"行夏正,所以顺农时,从西历,所以便统计”,民国元年决定使用西洋历法(公历)为标准纪年,规定1月1日为"新年"。1912年1月1月,中华民国宣布成立,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在就职誓词中,孙中山以"中华民国元年元旦"为结尾。从此公历1月1日便被确定为"元旦"。中国传统夏历(农历)新年第一天的"元旦",被用用在了公历新年第一天之上,并成为公历新年的法定节日名称。1914年,北京政府内务部提出以"阴历元旦为春节"并获得批准,这即是"春节"名称之发端。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继续在历法上采用公元纪年法,但对传统年节也给予了特别关注,规定了元旦(公历1月1日)、春节(农历正月初一)、劳动节、国庆节等节日为法定节日及其放假日期。从此,"春节“成为对农历新年的官方称呼和法定节假日。
春节这个节日可以说既是古老的、又是年轻的节日,说古老,是因为它延续了三千多年(统一到农历正月初一也已有两千多年了),说年轻,是因为它改称"春节"仅仅一百年,但年轻的"春节"和古老的“元旦"是一脉相承的。
既然如此,春节就应该按中国传统的历法纪年纪时。中国传统的纪时法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天色纪时法,它根据天色的变化把一昼夜划分为十二时辰,分别为: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中、日中、日昳、晡时、日入、黄昏、人定。二是地支纪时法,它以十二地支来表示一昼夜十二时辰的变化,分别为:子时、丑时、寅时、卯时、辰时、巳时、午时、未时、申时、酉时、戌时、亥时(宋以后又把十二时辰中每个时辰平分为初、正两部分,则成为二十四时辰)。这两种纪时法分别和24小时纪时法中对应的时间分别为23~1时、1~3时、3~5时、5~7时、7~9时、9~11时、11~13时、13~15时、15~17时、17~19时、19~21时、21~23时。
如果按二十四时,则子初与24小时制中的23时相对应、子正与24时相对应、丑初与1时相对应、丑正与2时相对应,……
由此可见,在中国传统历法和纪时法中,每一天是从夜半、子时开始的,也就是从24小时纪时法中的23时开始的。那么,正月初一的夜半、亥时,即除夕夜23时,就是新的一年第一天的开始。
新春的钟声,是宣告农历新的一年到来的信号,理所当然应该在正月初一夜半、亥时,也就是在23时敲响。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