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不讲故事的都不是好作文
1、花痴的需求
某晚,例行分享会,我坐在最后一排墙角的老位置,拿着手机,准备看电子书自行学习,微信群里的学霸兼花痴美女们肆无忌惮地讨论者我们的心理咨询答辩主考官,我不知道全职太太型花痴是不是最容易痴迷的,总之小晔美女很想认识主考,第一是多认识领域资深人士,第二是答辩时感知对方既帅且暖,感觉甚好,不再重温下深以为憾。
美女娟动用医务人员的情报网,轻轻松松问到了主考官供职医院和科室,以及排班情况,她冰雪聪明地出了个主意,让小晔去挂个专家号,这主意很不错,简单易行。
但是, 问题来了
如果你是一个颇有情怀的小美女,你打算应该用哪种姿态看精神分裂科大夫?
这场景,我觉得脑补起来足够一集肥皂剧的水份,微信中语音大段大段的出现,手机振动简直就是一个按摩仪了,幸好微信自带语音翻译功能,让我在会议中看默剧一样感受同学们的欢乐。
2、简单人肉
就算要看精神分裂科大夫,也不是立即可以做到的,分享的内容提前看过了,诱惑一般,禁不住同学们的热闹,觉得可以尝试一搜,于是,拿手机浏览器开始实验,目标是找到其它有用的社会关系来获取更多私人联系方式,比如QQ或邮箱之类。
这里描述下大致过程。
①直接百度
这一招人人会,直接输入名字,果然百度百科里就有,只有供职医院以及其它一堆头衔和职务,也包括我们的考官,连标准头像都有。
只不过这个标准头像让小晔扼腕叹息,顿时觉得摄影师之水平低劣“是可忍孰不可忍”,在恢复离职的三分钟后,把这种认识解释成“有的人就是不上照,真人真的很不错的”。
百度给的信息中没有大学的,这让我好奇,也有了更多探知的念头。
②搜索微博
直接输入主考官名字,搜索结果中唯一的认证号就是我们的主考官,医院科室信息完整,但略感失望的是,主考官微博不多,照片一律无个人自拍,且所有微博鲜有评论,明显热度低,耐着性子一个个微博翻过去看,遇到有照片的放大看,看看有没有可以挖掘到的私人信息,遇到有评论得先大致记忆下用户名。
评论的人不多,就看看这些ID的评论信息中有没有主考官的留言,看社会关系,好在数据量少的可怜,发现了一个貌似同学的,但后来发现不是,只是互相敬仰下,可能是某次活动留下的,但最后还是有收获,没能够发现考官的毕业院校。
但发现了一个疑似伴侣的,证据1、女士把宝宝模特的照片@考官并留言想要,2、女士饭菜做好的照片和男士秀老婆饭菜的时间和品相接近。
于是,搜索女士微博,但社交应用使用两者差不多,也就没继续了。
③论文搜索
小晔对于敬仰的人还是希望了解更多信息的,想搜索到大学最简单的方法其实就是搜索论文,我倒真不记得有多少论文网站,在搜索引擎的帮助下,很快就找到了主考官名字的一堆论文,但存在同名同姓的情况,而且貌似都和生物相关,好在在执业过程中,主考官供职医院还发了一堆论文,这些论文都是有N多人署名的,百度下共同署名者的供职单位就能够确定哪些是主考官的论文。
3、适可而止的好奇
其实从主考官伴侣的微博再同样的查询,一定能够查到大量工作以及生活信息,之前所有查询微博信息是他们主动自愿发布在网络上的信息,而论文是国家公开的、其中我还用到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官方的执业医生查询。
感叹互联网的便利和危险,找一个人其实很简单,三四个公开的平台就可以了解到一个人表面的身份和爱好、家庭、社会关系。
好奇心到了这一步就可以结束了,从公开到私密是一道不清楚的分界线,好奇心再多一些,就有可能涉及被有意保护,但保护不周的私人领地了。
如果探知到QQ、微信,则会有更多私密内容被轻易挖掘。
分享课很快结束了,微信小群的同学们注意力造转移到其它话题上去了,我也就停止了探索和发布。
二、真正可怕的行动
仅仅是故事,就不记录了,重要的是读书笔记,书名《社会工程-安全体系中的人性漏洞》
咱们下回再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