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人不忘本,就永远都有少年的样子

人不忘本,就永远都有少年的样子

作者: 竹海星空 | 来源:发表于2021-02-10 21:02 被阅读0次

    街头巷尾,橱窗天台,红彤彤一片,小牛已在嗷嗷叫,辞鼠迎牛,新年要来了。

    人们常抱怨,现在过年没有小时候的年味足。那时爆竹满街飞,那时过年才有新衣穿,过年不仅有仪式感,对孩子来说,也是真真切切的盼头。

    其实年还是年。只是我们的资讯太发达,物质太丰富,买买买的手段太便捷,如果用物质的角度和二三十年前比,每一天都是新年。所以新年不再特别。

    回忆童年,让成人知足感恩

    小时候,我有一位表舅在北京王府井大街当年的儿童商场工作。每逢春节 ,舅舅来家拜年,就拎一个洋娃娃做新年礼物。因为这个洋娃娃 ,我对过年有了强烈的期盼。舅舅是上海人,中间有过一两年舅舅提前回上海,没来得及到家里拜年。我那个失望啊,因为那一年,就没有新的洋娃娃。

    童年的记忆刻骨铭心。上大学后,我依然迷恋洋娃娃,那时女生宿舍深夜聊天,我仰望着上铺的床板闲扯:要是哪个男孩给我攒齐100个限量芭比娃娃,必须是限量的!我就嫁给他……宿舍里女同学咯咯笑:那你直接嫁给玩具厂厂长吧……

    这样的故事,在我女儿的童年,变成另一个版本。她们并不喜洋娃娃,喜欢小熊小猫小狗的毛绒玩具,从小堆满半张床,不用等到除夕才有新玩伴。

    双胞胎从五六岁起迷上乐高,八岁那年春节,专程带她们去了马来西亚乐高城。两个属鼠的女孩像小老鼠掉进了大米缸,在乐高城欢声笑语、流连忘返。临走时,很隆重地跟我说:

    妈妈,我长大了要来乐高城工作,收门票就可以,这样每天都可以玩很多次喜欢的游戏。

    不知道孩子们长大以后,是否还记得她们八岁那年第一次提到职业理想,是去乐高城做门票管理员……

    妈妈也常常絮叨她的童年。妈妈的童年有两个颜色,一段是粉红色的,家里富足,父母宠爱,礼物堆成山,小公主般的生活;另一段,是灰色的。

    姥爷出身不好,在那个年代,一夜之间,家庭遭遇巨变。

    每到过年,姥姥就愁无米之炊,过年总要让孩子们吃饱,好歹有一点小零食。反复抄家后家徒四壁,作为大女儿的妈妈,虽然只有七八岁,也要和姥姥一起担当。

    姥姥做教师的微薄工资,养育五个孩子非常艰难、每个月一过二十日,姥姥就差妈妈去邻居家借几元钱,等下月初发工资的时候再还给人家。赶上过年,姥姥会让妈妈多借几元,过节家里客人多,饭桌要像个样子。

    妈妈回忆起童年过节的时候,每次必讲两件事:一是姥姥的好手艺,粗茶淡饭,也可以做出花样年华,邻居们无不夸赞;二是小小年纪借钱的经历,每次都要想如何向邻居阿姨张口,从家里到邻居家那半条胡同的路,让她踌躇难忘了一辈子。 

    不知道是不是每个成人过年的时候 ,都喜欢忆旧。

    很多好像已经淡忘的童年往事,会一下子浮上心头。怀念童年,为了惦念亲人 ,也为了让当下的自己知足感恩。小时候的妈妈、我和女儿,不过是想过一个不用再借钱的新年、想要一个新娃娃,想多玩几次喜欢的游戏。

    妈妈说,即使她的童年有两个颜色,但依然快乐美好。其实生在穷家富家,童年的区别并不大。因为孩子欲望有限,天真简单。

    欲望与攀比,随着年龄滋长起来,成人们习以为常,愈演愈烈。其实大部分人不是在为生存焦灼和奔波,而是在为欲望焦灼和奔波。

    最近在读梭罗的《瓦尔登湖》。

    强烈推荐译林出版社的仲泽译本,装帧典雅素朴,译文行云流水。

    虽然这是一本名著,从前也翻过几次,但每一次都读不完一章就放下了。想不明白,梭罗1854年写成的这本倡导简朴与简约生活的书,到底对当下5G这样高速与繁忙的现代化生活,有什么意义?为什么这本像在描述隐者生活的书,近两百年来被反复传阅?

    身边的人,创业的盼着上市,打工的希望升职,有孩子的鞠躬尽瘁扶持娃上常青藤学校......朋友圈里,热气腾腾地互相炫耀,大家忙忙碌碌,谁又真的能出离繁华去做一个“隐者”?

    这几天梦里旧事萦绕,清晨醒来忽然想明白了,其实我们的童年,每一个孩子都是生活的“隐者”,活在自己单纯美好的世界里。

    回不去童年。年龄愈大,愈需要童年般简单清明的心。有这样的心境,在疯狂的名利角逐里,在暴富或拮据的生活里,都不至于迷失自己。

    什么是不迷失自己呢?梭罗在这本书中有一些答案 :

    从今往后,别再过你应该过的人生,去过你想过的人生。

    时间决定你在生命中遇见谁,你的心决定你想要谁出现在你的生命里,而你的行为决定最后谁能留下。

    一个人越是有很多的事情能放得下,就越是富有。

    我们能放下多少对一己的关注,便可以真切地关注多少身外世界。

    智慧和纯洁来自于力行,无知和纵欲来自于懒惰。

    善是唯一永远不会亏本的投资。

    过剩的财富只能买过剩的东西,灵魂所需要的东西都是用不着钱来买的。

    这些句子,句句透彻,穿越两个世纪,依然落地有声。

    梭罗所倡导的物质极简灵魂丰盈的生活状态,就如同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

    中学就读过《桃花源记》,愚钝几十年总是怨,生活里根本没有桃花源,陶渊明老先生是在白日说梦。人到中年有一天忽然悟出,世间处处桃花源,桃花源在每一颗清明的心中。自己悟不到的道理,不能说道理就不存在。

    读《瓦尔登湖》,很可能你时时还是会放下,觉得书中梭罗描述的生活,离自己很远。其实无碍,放下还可以再拿起,全书18个章节相对独立,从哪一章翻起都好。哪怕你就是看梭罗描写的清晨黄昏、森林木屋,动物嬉戏,这些寻常自然景象,都会深觉一种久违的静谧的美,会找回被我们忽略和忘记的一些简单美好的感受 。

    就像我们曾经的童年,无论是欢乐的、伤心的、有遗憾的,充满斗志的,都简单纯粹,永留心底,虽然偶尔才有时间细细回忆,可回忆起来,就想起生活本真的样子,我们本真的样子。

    人不忘本,就永远都有少年的样子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人不忘本,就永远都有少年的样子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iagkxl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