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就是对,错就是错”。相信看过《花千骨》的朋友一定对这句话非常熟悉。今天思考了一个很有意思的话题:对的就应该做么?
当下,在这个物欲横流充满浮躁的年代,总会有过来人告诉年轻人,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而竞争日益加剧,我们不仅要做得对,还要做得快。我则不以为意。
“局部最优”不一定换来“整体最优”,按照经济学的解释,这是合成谬误(Fallacy of Composition),即对局部说来是对的东西,仅仅由于它对局部而言是对的,便说它对总体而言也必然是对的。事实上,在二维世界里,两点之间线段最短,我们所谓的“对的”方向就是向着另一个点(目标)前进,而当我们这样一直走下去,从小学到高中再到大学,我们会很自然地认为我们一直做的是对的,我们理所当然会得到所谓的幸福生活。 然而,我们其实一直被限定在了“认知”的牢笼里不能自拔。对此,我有以下三点解释:
首先,未来的不可预测性。我们都知道,在确定航线的过程时要将地球的立体图“降低维度”到二维展开图,再根据两点确定位置和具体情况确定最终航线,而并非直接在立体图上的两点寻求最短。而现实生活其实是一个四维世界,两点之间线段最短的理论要受到“四维”转到“二维”的挑战。生活之所以美妙的原因之一在于其不可预测性,人生那么长,我们无法想象到未来的若干年后甚至明天是怎样的。或言之,人生充满转折点,人生的赛道并非一条。日本曾有一个感人广告,《人生不是一场马拉松》(传送门:http://v.youku.com/v_show/id_XNjc2OTg3MTI0.html)也是意指如此。
其次,人生是过程量而非矢量。简言之,人生三重境界之一,看山是山看水是水;之二,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之三,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似乎一三并无区别,实则是心境的不同。
第三,人的社会属性。曾有幸在台湾听到李则安教授对于人性的讲解,而人的社会性作为四大人性之一,对于人之必要性,对于其他三性之连接性,则不言而喻。人是环境的产物,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精神环境。我们不可能单一地拿出某一个个体来进行宏观方向上的研究,而应该基于其背景以及个人的身、口、意来进行揣摩。其难度系数之高,也只能活在当下方为正道了。
那么反过来看一下,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你所认为的对就一定是对的么?
一切都是认知罢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