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云云苟苟
因为意外的看了《要钱还是要生活》这本书,引发了一系列的思考。
如果抛开来自社会的审视,既定的规则,例如多少岁毕业、买车、买房、结婚、生子等;然后抛开周围人对你的建议和影响,例如同龄人结婚,生子,年入百万,考公考编等。
![](https://img.haomeiwen.com/i19501424/bda656d829fba7d6.png)
--你想要做什么?
可能大多数人都像我一样,看到这个问题的时候愣一下,然后得出结论:我不知道我想做什么。
我在闲鱼上,短视频软件上,看到过很多混“圈”的人,娃圈的人热爱给娃做各种各样的小衣服;画画圈的用出乎意料的方式进行绘画;游戏圈的会多方面复盘研究打出行云流水的操作;热爱美甲的热衷绘制极具创意的美甲作品;喜欢乐器的能站着将古琴弹出花来……
那我呢?
![](https://img.haomeiwen.com/i19501424/89833ad9b7d9a659.png)
我曾经戏谑地同朋友打趣:我们这种啥也不混的,到底在做什么?
很长一段时间,我都会时不时地想起这个问题,也会让自己的生活慢慢往找寻这个问题的答案去靠拢。
我尝试过自学吉他(纯粹是因为它看起来帅),每天也就十几二十分钟的时间,两个月下来,意外的也能照着谱子弹一两首。
有时候想画画,就找纸笔开始画,s画的好画的不好都没有什么关系,我甚至能在人群中想画就画(要知道我之前有严重的画画羞耻症,认为自己没系统学习过画地不好,羞于出来展示)。
有时候什么也不想干,就想躺下玩手机,这是一个特别容易能实现的当下“我想做什么”的答案,这是我思考过后主动选择的答案,神奇的是,我不再有焦虑的心情,而是心满意足地开始玩手机。
……
先从自己的内心感受出发,真正想过的生活的样子才能慢慢变得清晰。
即使有可能还是只有三分钟热度,但没关系,我们是为了取悦自己才去干这件事的,再找新的想去做的事去做就好了。
我们从小到大学的都是从一而终,任何东西都需要有个结果才会觉得满足,但是人的想法是无穷的,每一个都需要一个好结果真的太累了。
我们什么都想要,但又不想付出太多的代价,才会痛苦,学习是痛苦的,工作是痛苦的,就连玩也是痛苦的。
其实有些事根本没有想象中这么严重,允许自己在小的选择上既要还要,允许自己不想做这件事放弃去做另一件新的想做的事,感受过,已经足够有意义了。
![](https://img.haomeiwen.com/i19501424/6e4af779a0930997.pn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