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毕业感言(三):学习篇

毕业感言(三):学习篇

作者: 一个宝宝 | 来源:发表于2018-06-04 13:19 被阅读0次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  孟子                         

            长久以来,一直受制于各类升学考试,从来没有真正地“享受”过学习。而学习本应是一个快乐的过程,其乐趣之所在应该是对书本知识的思辨式吸收和为我所用,而绝非死记硬背。本科的学习更应该是一个广泛的通识教育而非专业教育,因此我一直怀念本科那时每天浸泡在图书馆中的日子。虽然现在具体的知识所记不多,但我发现这些知识从未离开过我,往往会在某个需要它们的时候在脑海中浮现,颇有“君子之交淡如水”的特点。本篇主要谈一些我对学什么、如何学、以及如何批判地吸收知识方面的一些想法和感悟。


    学什么:“宽口径”?“窄口径”?

            相比于欧洲的“专业型”培养模式,我一直欣赏美国式的“宽口径,厚基础”的人才培养模式。曾经听我国著名军事战略学者金一南将军在讲战争时提出过一个观点:同样是机械化的部队,美国兵打仗比欧洲军队更有胜算。为什么?其中一个重要的细节是欧洲部队的士兵普遍是“专业化”的军队,比如坦克坏了,哪怕是一个小问题,也必须有后勤维修部队来才能搞定问题。而美国兵大多接受的是综合教育,或者很多士兵参军前有不同的经历,比如当过农民,那么一点机械上的小毛病无需等待专业的维修人员可能就能自己搞定,因此战场上适应性更强。这个例子说明了一个问题,在现代化社会中固然专业化的人才很稀缺,但必要的“宽口径”知识可以使我们成为适应性更强的人。

            我本科主修经济学与金融学,业余也涉猎过一些政治学、社会学、心理学方面的书籍。就社会科学这个大门类而言,我认为各个学科本质上是不分家的,无非是从各自的角度研究人类社会中个人或组织的行为规律。我比较喜欢看正规的欧美教材而非市面上的一些《七天读懂经济学》或《人人都必读的心理学》这类读物,因为后者只会把一个人培养成段子手或媒体评论人,而非真正教会我用一个科学的视角去分析问题。举个例子,如果我打算竞选班长,如果我的问题是“一个什么样的竞选机制能够有利于我胜出?”,此时它是经济学中公共选择理论所研究的问题。如果我问,班长作为“一班之长”他权力的来源是什么?我怎么树立我的权威?这时它是一个政治学的问题。如果我问,班里学生来自不同的家庭背景,如何能够形成班级共识?这时它是一个社会学问题等等。因此,多学科的学习有利于一个人从不同的视角去思考同一个事物,从而使我们了解一个事物更全面、更科学。另外,不同学科可以互相交叉,而学科交叉处往往最容易产生新的创新点,因此能够显著增强一个人的科研视野和创新能力。

            在研究生阶段尽可能多地学习研究方法方面的知识也是必要的。固然每个学科有每个学科自己的研究范式和方法,但这一研究范式和方法本身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有时新的问题的提出,其他学科的研究方法可能更加适用。方法本无优劣,只有合适与否。以经济学研究方法的发展为例,经济学早期多用定性的或哲学思辨式的研究方法,如亚当斯密的《国富论》和马克思的《资本论》。自马歇尔开创新古典经济学分析范式后,数学与统计学方法逐渐被引入经济学并大大促进了经济学研究方法的“科学化”。而近年来随着网络经济学、实验经济学等新兴领域的兴起,来自社会学的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和自然科学中的实验方法逐渐被经济学家所熟知和使用。同样,历史学一直以来都以案例分析或考据等方法研究重大历史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并归纳出一些历史经验以供今人借鉴。但随着统计学、计量经济学的发展,逐渐兴起了用量化模型去研究一些历史规律以克服个案研究内部效度与外部效度不足的问题,如陈志武、陈强、龚启圣、白营等学者为代表的量化历史学派。从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不同学科正走向互相借鉴互相融合,学科界限在逐渐模糊。

            研究生期间最好精通一个种数据分析软件(尤其是涉及量化研究的学科),因为研究不仅需要构思,同时也一定要亲自动手处理数据的。一个理想的训练是完成一手数据(如问卷调查)的设计、采集、整理、分析的整个研究过程。经济学往往使用二手数据,那么一个理想的软件如stata,其相比R和spss而言,具有上手难度适中、功能强大的优点。学习stata使我受益很大,许多excel繁琐的操作在stata中仅仅需要一个命令就可以搞定,同时还可以学习和复制别人的数据处理方法。最后,即使未来不从事学术研究工作,在实习或日常工作中,运用stata也可以高效地完成一些研究报告的数据分析、作图等工作内容,也是用人单位较为稀缺的人才。

    如何学?批判性地吸收与问题导向的整合

            中国教育缺乏批判性思维已是很多人的共识。我认为批判性思维,是一个人若忘掉所有所学的专业知识后,最后剩下的受过教育的痕迹。知识只有在批判中才能得以继承和发展,而是否批判性地吸收知识则是衡量一个人是否真正学会学习的标志。那么批判性地吸收知识究竟具体如何操作呢?我认为主要分为两个层次,一个是以问题为导向抓住整个学科究竟研究了哪些重要的问题,进而理清一个学科大致的框架。另一个是在具体知识细节上要批判性地吸收。我们用几个例子来进行简单的说明。

            例子一:我在学习财务报表分析这门课时曾经提出过一个问题:如果总资产周转率(一个度量企业经营效率的指标)按教科书那样定义为年销售收入与平均总资产之比;那么就会出现一个问题:即便每年收入不变、亦不增加新的资产,那么由于企业自身资产因折旧而不断缩水,企业的总资产周转率将越来越高,因此这个指标显然缺乏信度。所以如果想更科学地度量总资产周转率,一个较为可靠的方法是用资产原值而非每期末的账面价值。

            例子二:学金融学的朋友一定对风险这个概念不陌生,因为风险与收益是金融学最基本的两个概念。风险的度量一直也是金融学领域中的核心问题,因为任何金融工具如股票、债券、期权等等都需要基于风险进行定价。那么我自然而然提出了一个问题:为什么股票可以直接用股票收益率的标准差来度量风险,而债券则不能用价格的波动直接度量风险,因此另外创造了一个叫“久期”的风险测度?

            事实上任何一个学科本质上是一串形而上的概念的集合,而概念必须经由现实中的“指标”予以测量,那么这个过程必将出现误差。而误差要么是指标无法完整反映其背后的概念(我所测量的和我想测量的事实上不是一个东西),要么因为指标内在逻辑有问题导致不稳定(如上例)。因此,从这两个角度去审视概念和指标将有助于我们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和应用。

          我在学习经济学原理时,非常佩服曼昆将经济学整个学科浓缩为“经济学十大原理”。而“十大原理”背后则体现的是经济学的主要思考范式框架,是这个学科的思想精华。因此,学习金融学专业时,学完每一科我都会试图问一问自己,这门学问究竟研究的对象是什么?对于这个对象,最重要的几个问题是什么?对这几个问题,大致都有哪几个理论去解释?

          例子三:对于公司金融学,其主要的研究对象就是公司,主要的问题有三个:公司如何做短期和长期投资、如何优化资本结构、如何管理好营运资本。投资决策的核心是最大化净现值,而净现值的准确计算涉及项目现金流的估算和折现因子的估算,而这背后是风险与收益的权衡。公司优化资本结构,涉及股权和债权融资的最佳比例分配,核心目的是最大化公司价值,其核心理论是MM定理。营运资本管理主要是现金与存货的最优持有量、信用政策的制定。由于篇幅所限,我不在本文中具体讨论公司金融学中的具体理论,如果条件允许,可能在之后的文章中进一步讨论。

    书单:一些亲测不错的教材和杂书(选编)

            研究生期间我主要将精力放在了研究方法学习而非具体理论学习,故书单大部分主要集中于量化研究方法相关的教材。其中大部分我读过至少一遍,部分图书我读过两遍以上,我将用一句话进行点评。最后,下面书单也仅仅是我在阅读几十本书后筛选出来的较为不错的书,但具有主观性,因此仅供参考。

    一、研究方法

    1. 研究方法论

    《社会研究方法》(仇立平,2015)

    ————    主要讲社会科学研究的一般范式。

    《社会科学研究:从思维开始(第十版)》(Kenneth Hoover,2013)

    ————    主要讲如何提问,如何回答。

    《中国社会科学离科学还有多远?》(乔晓春,2017)

    ————    讨论社会科学研究范式的整体框架以及我国目前研究方法上的不足。

    《社会科学中的研究设计》(罗伯特·基欧汉等,2014)

    ————— KKR是经典,无需多言。

    《社会研究中的研究设计》(德沃斯,2008)

    —————  你知道截面数据、面板数据、时间序列数据的优点和缺点吗?

    《组织与管理研究的实证方法(第2版)》

    —————  一本非常厚,但全是干货的书。


    二、 文献综述撰写

    《怎样写好文献综述:案例与评述》(张黎,2015)

    ———    不用说教,以例子来告诉你文献综述该写哪些话,不该写哪些话。

    三、 实证分析方法

    《回归分析》(谢宇,2009)

            ————    回归分析的本质是什么?

    《基本无害的计量经济学》(Angrist等,2008)

            ————    应用微观计量经济学必读。

    《基本有用的计量经济学》(赵西亮,2017)

            ————    上一本书的国人视角,并辅以大量stata操作命令。

    《量化数据分析:通过社会研究检验想法》(Donald J.Treiman,2018)

    ————    从问题到结论式地告诉你什么问题要用什么模型。

    《用stata学微观计量经济学》(卡梅伦,2009)

    ————    微观计量经济学必读,建议与其理论版配套。

    《计量经济学导论》(伍德里奇,2016)

            ————    入门计量经济学的不二选择。

    《缺失数据的多重插补:应用案例与软件操作》(严洁,2016)

    ————    对恼人的缺失数据应该如何处理提供了一整套解决方案及stata操作命令。

    《应用STATA做统计分析(第八版)》(汉密尔顿,2017)

            ————    stata操作入门的经典之作,第八版已足以说明其经典程度。

    四、 杂书

    《不发表,就出局》(李连江,2016)

    ————    李老师是南开校友,哲学专业背景的他对于研究有深刻独到的体会。

    《告别百年激进》(温铁军,2016)

          ————    温老是当年体改的亲历者和参与者,农村问题专家,他对中国经济有深刻和独到的见解。

    《大国大城》(陆铭,2016)

            ————    复旦派70后经济学家代表人物陆铭老师的研究中充满了家国情怀。

    《统计思想鉴赏》(王静龙,2017)

        ————    一本有趣的讲统计学基本思想和原理的小册子。

    《女士品茶》(戴维·萨尔斯伯格,2016)

            ————    统计学的主要发展历史以及主要人物,经典之作。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毕业感言(三):学习篇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iawes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