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转师,你听说过吗?你了解吗?其实在这之前,我也不知道什么是翻转师,出于对新生事物的好奇,践行团107期线下读书会就出现了我的身影。
图片
最近恰好阅读到一些关于“听”这个字的深层理解,因此此次不仅带着任务,更是带着耳朵和眼睛来参加到这次的活动中。
主讲老师,是我们共同认识的书友,一年之前在读书会认识他,那时的他还不太自信,但是如今看到他在讲述中的自如,再次确认:只要你努力生活,生活也绝不会亏待你!
1 开场
开场的自我介绍环节,就一下子吸引了参与者的注意力,往常都是:大家介绍自己的三个标签。
但是主讲老师换了一种方式,用画画的方式:写自己的小名、画出自己来自哪里、画出自己的职业、画出自己小时候的玩具和最喜欢吃的水果,让我们已不一样的方式再次认识了彼此。
对于不会画画的我,算是当天画的最丑的吧!不过丝毫不影响我的心情,因为这个过程让我想起了那些久违的童年岁月。
好了,言归正传,回归课堂,这篇文的目的是对我所听到的做一个总结检验,也分享给想了解翻转师的朋友们。
图片
2 关于翻转
首先了解一下起源,是2017年在美国兴起的,针对课堂学生只听,互动少,注意力下降的情况,从而衍生出《翻转式学习》和《翻转课堂的可汗学院》。
将学习的决定权从讲授者转移给参与者,讲授者从知识传递变为知识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从被动接受收变为主动思考。
翻转师课堂的讲授者翻转师把内容运用生动有趣、参与度更强的方式来组织活动。简单来说,就是翻转师只占用课堂20%-30%的时间。其余时间是引导学员去探索。
我们的传统课堂是:课上:理解和记忆;课外:应用、分析、评价、创造。而翻转课堂恰恰相反。
在课堂上遵循:90/20/8理论,即90分钟一节课,20分钟完成一个知识点,8分钟做个积极性的调动,互动或休息。
翻转师在整个课堂上担任着多重角色,即导演(把控全场)、编剧(课程设计)和演员(表达应变)。
翻转师的课程可以一直创新,但有一点不变,那就是以学员为中心。
就如爱尔兰诗人叶芝所说:教育不是注满一桶水,而是点燃一把火。
图片
3 翻转课堂
那么翻转课堂如何做呢?首先来看如何选择书籍?
这里有你需要的个5个原则:工具性、新理念、实用性、科学性。
针对工具性书籍:回答这本书解决了什么问题?有哪些解决方案?适用于亲子教育、自我管理、沟通销售、学习方法类的。
理论性书籍:这本书的核心理念,对生活的实际意义。适用于心灵成长、文化历史、人物传记类的。
书的结构层次可以从组织结构,即书名、章节、标题、小标题;或者内容结构,即观点上出发,遵循主题、观点、案例的原则。
当然,梳理知识点的方法也有很多,比如思维导图、知识树、组织结构图、时间轴和流程图。
这里还需要注意的一点就是:针对不同的用户、需求和场景,翻转师需要开发出不同形式的课程。
图片
4 知识点的结构化呈现
那么知识点如何结构化呈现呢?有五种:
第一种:认知圈模型: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
第二种:黄金圈模型:为什么?如果做?是什么?
第三种:PRM模型:现象呈现、原因分析、解决方案。
第四种:流程模型:事前、事中、事后。
第五种:故事模型:背景、问题、冲突、回答。
至于选择那种,根据书籍本身的结构、易于表达和理解、以及翻转师擅长的来定。
始终记住,好的课程是设计出来的。
翻转课堂的构成环节,开场、主体和结尾。
开场主要是互相认识,创造氛围,让大家迅速进入状态。
主体遵循“启呈转合”的原则。
结尾一定要有理性总结,最好再有一个感性的升华。
图片
5 后记
话说干货终于梳理完了,梳理完我用了差不多一个小时,但是我更清楚的知道,这每一项背后的训练是要经过大量不断重复的练习才能逐渐掌握的,如果不用应用,那么真的就只是简单的听了这样一堂课。
至于翻转课堂,下周分享的时候可以尝试去使用,不管能用多少,不尝试怎么知道自己的问题出现在哪儿呢?
在课堂最后,老师用上次讲过的《清单革命》举例,上次很荣幸,我也听了,但是并没有完全践行,这一点我是需要反思的,难怪我现在的状态不够好,很多时候,我让自己处在了一种看似比较忙碌的状态。
不过怎么说呢?当有些行为变成跟吃饭睡觉一样正常的事情后,事情就容易多了,就好比每天上班前自然而然打开的冥想,每天进电梯到发车前的道德经素读,时间不够用,完全是因为刷手机、刷剧。现在的状态是因为自己慢慢把“青蛙”养大了。
特别感谢书友的分享,让我再一次审视了自己,“青蛙”是一定要吃的,它再大我也得想办法吃掉,不然会影响很多事情的进度,再次审视自己,审视自己身上的问题,问题的出现是对我的鞭策,让我更好的成长。
感恩生命中遇到的每一个人,是你们让我更加清楚的认识自己,更好的审视自己,有些事情的发生都是有原因的,人生还很长,余生一定会越来越好!
网友评论